当前位置:

文旅振兴方法论|建议启动“湖湘文化基因工程”,推动文产融合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江晓军 罗军飞 编辑:刘艳秋 2020-04-20 15:30:59
时刻新闻
—分享—

timg (2).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这一论断意义重大,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文物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系统解决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湖南是文化文物大省,具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强省。随着广电和出版湘军的强势崛起,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的全力打造,为我们推广和实施弘扬湖湘文化基因工程,推动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绝佳的平台。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线下聚集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遭受到严重冲击, 亟需通过线上的数字化突围。因此,在后疫情时期,新基建热潮以及全面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下,启动“弘扬湖湘文化基因工程,推动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正当其势,恰逢其时。

湖湘文化基因工程是实现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新一代技术手段

在生物学上,“基因”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概念。“文化基因”既可以是日常用语,用来描述传统文化中得以千年传承的基本要素, 也可以是科技用语,指承载了特定文化意义的最基本的信息模块,这种信息模块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形式,文化演进就是这些信息模块中文化信息的自我复制过程。

“湖湘文化基因工程”是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工程化方法对湖湘文化遗产进行采集、提取、解读、重构、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建构等处理,令其方便每一个人创作、生产、传播、消费、以及再创造文化内容的一组技术。“湖湘文化基因工程”包含了对湖湘文化中丰富的文字、图像、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文化符号的数字化、素材化和智能化的开发,可以说是“湖湘文化资源数字化”(数字图书馆)的升级版。

作为一套数字化技术建构起来的新型文化资源系统,它不仅是数字化,而且要实现“素材化”和对素材的“解读”与“重构”;不仅是对单个文博和文化公共服务机构的数字化,而且要以统一标准将所有文博和文化服务机构的数据链接起来,形成“供给端”的“云服务平台”;特别是不仅要连接所有文博机构,而且从一开始就要以用户为导向,形成从湖湘文物仓库到用户终端的“全栈式”“全链条”智能化服务体系。

实施湖湘文化基因工程有利于解决当前我省文化文物事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系列紧迫问题

一方面,“湖湘文化基因工程”可以极大提升湖南文化文物部门的保护与开发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参与生产和消费文化产品的需要。

我国正面临经济、社会和文化快速转型时期,文化文物机构有限的展陈空间、落后的展陈方式、低下的技术装备水平、以及重保护轻开发的落后思维模式,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参与生产和消费文化的需求极不适应。“文化基因工程”将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技术系统全面提升文化遗产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解决文物资源保护水平和使用率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湖湘文化基因工程”在千百座文物殿堂和数以亿计的智能终端之间搭建桥梁,可以以优秀湖湘传统文化直接“赋能”文化旅游创新创意者。

“十二五”以来,数字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用户自创内容”(UGC)的爆发式增长。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以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流行,逐渐成为内容生产的主体。但是,也出现了非专业作者人文素养低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与优秀传统文化“断档”的问题。“湖湘文化基因工程”将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把“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纳入网络,向千百万文化旅游创新创意者“赋能”,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非专业“创意者”与优秀传统文化“断档”的问题,也可以以更加灵活高效的方式实现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实施“湖湘文化基因工程”的政策建议

“湖湘文化基因工程”是一个技术要求高、实施周期长、资金耗费大、涉及部门多的巨型系统工程,既要勇于创新实验,也要有政策支持和财政引导,以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为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文化文物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为“湖湘文化基因工程”实施准备宽松的政策环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大胆创新,先行先试。以体制创新调动文物机构参与文创产品开发的内生动力。要参考国际上成功的案例,探索适应我国发展实际和新技术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文物部门体制机制模式。

第二,尽快建立由“数字技术研发方+文化内容解读方+文化资源提供方”共同发起的“湖湘文化基因工程”协同创新平台,并基于这一平台,建立广泛的“技术合作机制”“产业合作机制”以及“金融合作机制”,消除阻碍文化文物机构、大学和研究机构、市场化运作机构等各类市场主体合作开发文物创意产品的障碍。

第三,尝试推动跨部门的政策性整合创新,保证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湖湘文化基因工程”涉及文化发展和文化科技多个相关部门,必须实行政策整合创新才能有效推动。比如,出台国家标准需要不同部门协同作战,才不至于扯皮反复;又比如,文化科技专项资金分散在科技部门(服务科技)、工信部门(文化装备制造)、文化旅游部门(文化科技)、国家文物局(文物科技)等相关部门,应该加以整合,才能真正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第四,创新目前的文化旅游和文化科技类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模式,保证可持续的资金供给。根据文化遗产数字化一类项目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投入的特点,根据项目性质确定资金使用规模和拨付年限, 鼓励同一项目长期资金支持。此外,根据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在建设同时就可以商业开发的特点,鼓励在此类领域加大PPP模式的实验和推广。

第五,充分利用国家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的契机,快速完善形成“湖湘文化基因工程”解决方案,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整合行业专家、投资机构、应用企业等多方力量,从技术、需求、产业发展等角度多方评估,打通“政产学研用”转化机制,围绕“湖湘”文化公共服务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痛点需求,破解数字基因工程所面临数字基础设施、通用软件和应用场景等难题,形成解决方案,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项目,充分发挥政府整体支持、社会多元参与和项目示范引领作用。

作者简介:

江晓军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罗军飞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员

来源:红网

作者:江晓军 罗军飞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04/20/70858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