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绣色十八洞——非遗苗绣出国门,阿妈回家奔小康

来源:红网 作者:杨勇波 编辑:唐盈 2020-03-18 09:10:28
时刻新闻
—分享—

f8d47cff-2bab-44d7-ad8f-219a69d239b6.jpg

花垣县石栏镇的苗绣创业基地,苗家妇女在制作苗绣。 (资料图片)龙恩泽 摄

在湖南湘西花垣县的十八洞村,有一群可爱的苗族阿妈,她们善良、淳朴、眉宇间透露着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她们靠着一双双巧手,一针一线缝制出对生活的希望与未来。

这里是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地方,也是苗绣工艺的源头。当这里洒落第一缕暖阳时,勤劳的阿妈们已经坐在门前的木椅做起了针线活。一幅幅精美的苗绣,映衬着阿妈慈祥的脸庞,显得越发美丽,门口的孩子们时而追逐打闹,时而到阿妈面前撒娇。

在十八洞村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们的项目团队“绣色十八洞,让阿妈回家”也在这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

一、一次偶遇激发了我们的初心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十个年头,由于我硕士学的是传统艺术纹样研究,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11年暑假,我怀着对非遗传承热爱的初心,带着三个学生一同来到湖南湘西进行调研,因为不熟悉山路,交通也十分不便,于是便联系了家住花垣县石栏镇大排吾村的学生麻小米。

当她们全家知道我要来,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提前准备中餐。当天吃饭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有四个菜,但看不清样子,黑乎乎的,也吃不出什么味道,可想而知,平日里麻小米一家过着怎样艰难的日子。

饭后,我仔细看了看麻小米的家,家里除了一个昏暗的灯泡,几乎没有任何家电,在横梁上搭几块木板就成了床,这样的环境对于我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后来小米妈妈告诉我,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更封闭的村落,处在山的最高处,但是那里的苗族文化保存得特别好。

于是,次日,我们爬了近5公里山路来到了十八洞村隆奶奶家,一扇破旧的木门立在几乎没有“墙壁”的房子上,屋子里的炉灶上头架着锅,下头烧着柴,屋顶被烟熏得一片漆黑,5岁的小女孩苗苗说她阿妈外出打工了,一年都难以见上一面。贫苦的生活,苗苗期盼阿妈的眼神,都成了我们刻在心底深处的记忆。

那时我就在想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从隆奶奶的口中得知,苗苗的阿妈和村里其他妇女都擅长苗绣,甚至视其为生命的一部分,但贫穷的生活迫使她们不得不放弃技艺,外出务工。隆奶奶的话触动了我们,当时很想尽一份绵力来帮她们改变这个状况,就定下了让阿妈回家重拾绣花针发展苗绣这一目标。

二、一种思想指引了我们的方向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与村民亲切交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之后当地政府把苗绣作为脱贫致富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然而,无论是从绣娘的思想境界、绣制技术,还是从绣品的创意程度、营销模式上来说,十八洞村的苗绣产业振兴还任重道远。在这个发展瓶颈难以突破之时,我们在湖南工业大学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下,集学校的资源优势,创建了“绣色十八洞”公益创新创业团队,协助村民成立了苗绣合作社,同时确定了精准三步走。

第一,精准设计。我们深入挖掘苗绣文化的内在含义,开发了日用品、服装服饰、工艺礼品三大板块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我们还申请了专利20项,均授权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无偿使用。除此之外,还与诸多知名企业对接为其进行定制设计,2018年与中车集团签订了“绣高铁”订单,设计了近百款高铁苗绣产品,苗绣被当成了中国国礼,通过一带一路送往世界各地。

第二,精准培训。我们从“三个扶”对十八洞村绣娘进行多方面培训。首先,精准“扶制”,团队联合当地妇联举办了苗绣技法、缝纫制作等培训,并优先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让他们学习了辫绣、皱绣等高级针法,大大提升了绣娘的刺绣技艺和产品创新能力。其次,精准“扶智”。团队充分发挥湖南工业大学设计学科优势,带领绣娘走出大山,第一次走进高等学府,感受现代教育气息,参加设计思维培训,接受新潮的思想观念,促其在未来苗绣的创作过程中能迸发更多的灵感,学校党委书记亲自给他们上课进行思想洗礼、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做创业培训增强她们的信心、产品设计和服装设计系的教授,包括我本人给她们进行设计培训增加对时尚元素的认识。最后,精准“扶志”。团队带领绣娘们走进中车株机等大型企业,惊叹于祖国的日新月异,感受中国科技的腾飞,让她们切身体会大国工匠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励志摆脱贫困。

第三,精准销售。线下,为了让产品拥有源源不断的销路,团队走访了数十家大型企事业单位,说服他们进行苗绣定制化礼品长期定点采购,比如中车株机就与其达成了五年的意向订单。同时还在凤凰古城、边城、千户苗寨等旅游景点精准对接了12家旅游产品专卖店代销产品,打造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线上,团队建立了苗绣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各类电商平台上进行精准宣传推广,如淘宝、微店、抖音等。比如爆款产品“苗药香囊”作为线上引流产品,因其驱蚊、提神效果显著,造型精美且适应性广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三、一分耕耘坚定了我们的步伐

通过苗绣产业的带动,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1236元增加到8313元,成功实现脱贫。2018年,十八洞村及周边村落共计数百名阿妈回家就业,她们的苗绣收入每月增加至2500元。如32岁的年轻阿妈石美芳依靠苗绣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脱贫后的她如今正在致富的道路上奔跑着。八年前,那个因为穷,年轻阿妈全都外出务工,孩子没人陪伴的十八洞村,早已旧貌换新颜,苗苗的妈妈也回到家靠手工苗绣就业。

我们不断整合资源,联合政府、企业、高校共建的“苗绣国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十八洞村的阿妈们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的扶贫模式在国内复制到了贵州松桃、邵阳城步等地。我们一路走来得到了众多国家级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次报道。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专题报道。

未来我们将不断创新设计苗绣产品,建立苗绣的基础数据库、自媒体平台、数字化系统模块等,以点带面,带动其他传统手工艺发展,以苗族人民带动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以村落带动更广泛的地区,以民族文化的发展带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陪伴她们从精准脱贫走向乡村振兴,直至致富奔小康。

(作者杨勇波,系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湖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来源:红网

作者:杨勇波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03/17/68693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