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爱国说④丨赵博生:我死国生,虽死犹荣

来源:红网 作者:陈乘 编辑:陈乘 2019-09-27 12:22:11
时刻新闻
—分享—

????4.jpg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爱国说”系列述评之四

一支国民党部队,拉上1.7万人,扛起2万件轻重武器,“弃强投弱”投奔红军。

被驱至江西宁都“剿共”,国民党第26路军反戈一击。1931年12月,宁都起义震惊中外,中央红军骤增一半以上人马,国际共运史上壮举空前。

其时逢“九一八”事变,“山河破碎风飘絮”,中华民族心头淌血。反内战跃升主流情绪,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拂逆国民意愿。宁都起义扇了他一记响亮耳光,中华好儿郎表明爱国情怀——兄弟同心、抗日图存。

爱国将领赵博生、董振堂等,奉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策动了“最伟大士兵暴动”宁都起义,调转枪口突出黑暗阵营,前方霞光万丈。

?????.jpg

纪念赵博生邮票。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

赵博生出生地河北沧县,八路军副旅长黄骅殉国于此,已更名黄骅市。赵博生牺牲地宁都县,也曾改名博生县。

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苍生水深火热,西北军虎将赵博生立志救国救民。

刘伯坚等共产党人,应冯玉祥邀请改造西北军。对革命心驰神往,赵博生创作了《革命精神之歌》:“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身死换国生,视作光荣事,赵博生爱国豪情满纸浸染。

中原大战败北,西北军遭遇改编。蒋介石玩“一石两鸟”,驱使杂牌军跟红军拼个两败俱伤,第26路军“离心力”日增。

寻求国家出路,赵博生力主“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志同者道合,他秘密联络中共第26路军特别支部,入党明志:“党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作为第26路军参谋长,赵博生代行日常军务,举足轻重地影响宁都起义全局。

宁都起义给只有1部半电台的中央红军,一举添加8部电台、40多名技术员。这种“顺风耳”当时特别宝贝,堪比如今“5G”手机。

宁都起义还给中央红军送来一个主力军团,赤旗越发林立。起义军华丽转身红五军团,“老相识”刘伯坚当政治部主任。西北军素以大刀队著称,砍出了鬼子的心理阴影。红五军团战士挥舞雪亮马刀,切菜削瓜般所向披靡。五军团马刀,齐名一军团冲锋、三军团包抄。

率部钳制三倍敌军,1933年1月,赵博生中弹牺牲,时年36岁。

立下救国救民志,赵博生奋斗十多年,“身世浮沉雨打萍”无所依附,苦闷焦灼。找准出路,赵博生践行诺言,舍身许国虽死犹荣,虽死精神长生。

???.jpg

刘伯坚。

生为中国,死为中国

宁都起义能成功易帜,得益于我党勤耕西北军,播撒了爱国、革命种子。

冯玉祥曾赴苏联“取经”。深造莫斯科的刘伯坚,受共产国际、中共中央指派,回国“传经”西北军,陈延年(陈独秀长子)、刘志丹等先后跟进。

推动冯玉祥五原誓师,刘伯坚等共产党人高尚情操,感染西北军官兵。杨虎城、吉鸿昌、赵博生、董振堂,都跟刘伯坚“情比金坚”。

种子萌芽,西北军爱国将领层出。如杨虎城,“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干出西安事变;如吉鸿昌,与日寇不共戴天,“有贼无我,有我无贼”;如张克侠,电影《佩剑将军》原型,淮海战场弃暗投明。

红军长征后,刘伯坚留守苏区负伤被捕,狱中诗《带镣行》,“拼作阶下囚”气壮山河。他临上“杀场”写家书,“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给妻子留绝笔信,望她“无论如何要为中国革命努力”。刘伯坚不知,爱妻已先行一步。历史一声嘘唏!

刘伯坚“生为中国,死为中国”,与赵博生“我死国生,我死犹荣”异曲同工。心疼苦难中国,先烈们耗尽生命能量,擦燃一根根火柴,黑暗里汇聚星星光亮,烛照国家前程。

???.jpg

董振堂雕像。

染尽热血,为了未来

赵博生同乡董振堂,宁都起义半年后出任红五军团总指挥。

长征时,“铁流后卫”五军团虔诚当殿军,湘江战役贡献了悲壮,“断肠将军”陈树湘所领红34师血战殆尽;渡金沙江,一再延时撤防,从3天3夜到9天9夜。红军中传颂:一军团攻无不克,五军团守无不固。

河西走廊,将星陨落。甘肃高台县城,董振堂与红五军陷入重围。3000多名将士只剩几十号人,董振堂宣誓,“要流尽最后一滴血”,坚信“自由幸福日子一定会到来”。又是9天9夜激战,战至一人一弹,董振堂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成最后一位战死沙场的中革军委委员。

坚信国家有希望,董振堂心中有信仰、有未来。

修养连一名女红军临阵难产,董振堂令一个团阻击追兵,“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死守两个钟头,许多战士倒下了。用一条条成人生命换一名婴儿新生,有人抱怨,值吗?董振堂怒目而视:“我们今天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孩子们明天吗!”

血与火交织,不惜流血牺牲保住革命事业接班人,保住祖国未来,董振堂目光长远。

正因目光如炬,董振堂看清国民党面目,认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宁弃高官厚禄,甘愿“吃苦受累”,奔上人间正道。

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把美好明天留给后人,把艰难困苦留给自己,董振堂留下一笔宝贵爱国“不动产”。

?????3???????1???????2?????????????1937???????.jpg

毛泽东(左三)与宁都起义部分参与者。

赵博生、刘伯坚与董振堂,救国救民矢志不渝,爱国主义情怀炽热,一个个闪亮坐标,构筑了浩然气场。

生为“光明中国”,死为“光明中国”,先烈们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前途血肉相连。青史浓墨重彩绘一笔,青史引吭一曲唱丹心!


“爱国说”系列述评

爱国说①丨蔡元培:爱国心维系一国命脉

爱国说②丨张伯苓“爱国三问”,问下去答下去

爱国说③丨李大钊谱写“青春之国家”序章

来源:红网

作者:陈乘

编辑:陈乘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09/26/607154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