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民节丰收节”,让农民更有尊严

来源:红网 作者:贾建荣 编辑:田德政 2019-09-22 13:51:56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21日,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南庆祝活动在浏阳柏加镇圆满举行。

9月21日,湖南举行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将“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开创新的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百千万”工程及“六大强农行动”,加快建设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全省农业供给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湖南农民快步迈入全面小康之路。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明中,农民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社会群体不管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农民在中国历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农民是社会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中国乡村建设实践证明,如果不能确保农民在建设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国家推动的任何关于农民发展的战略目标都很难获得农民的认同,也就不能得以实现,因此,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地位。

“农民丰收节”,传承中华文化符号。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华农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文化符号,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助于宣传展示农民文化的悠久厚重,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农民生活的平实性与和谐性,使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并且重视和合。中国的农民文化连绵不断,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铸就了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特别是铸就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思想。

“农民节丰收节”,提升农民荣誉感。中国农民化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文化不仅影响着历朝历代中国人,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几千年的生产、生活形成的连绵不断的农民文化,不仅使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且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铸就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使中华文明屡遭浩劫而不衰;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使我国更早选择了可持续的发展之路;铸就了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农民文化特别强调和谐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合一,人与人关系的以和为贵,追求小康与大同的远景目标。作为中国传统伦理和道德规范,和谐理念塑造了先民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维系了社会的稳定,支撑了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科学、和谐、健康发展之路。设立“农民节丰收节”,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具有重要价值,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农民节丰收节”,为乡村振兴发力。中国政府设立“农民节丰收节”,有利于促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要实现一个不少的目标,乡村振兴就是关键一环。现在农村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既有“百亿村”,也有“空壳村”,特别是那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农业急需发展,农村急需改善,农民急需扶持。而这一切都有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逐步得到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在内容、内涵、标准上,比过去更加丰富,不仅包括农业产业、社会转型,还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的复兴。可以说,乡村振兴是一次农业全面提升、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进步的一次转型。

来源:红网

作者:贾建荣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09/22/60616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