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些“事中型”跟踪调研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陈乘 2019-08-29 13:04:27
时刻新闻
—分享—

政策好不好,看群众是哭还是笑。如何看到、怎么看见群众的反映和表情,那就离不开调研。可以说,大凡政策落地、制度出台都少不了必要的调研。要知道,政策管不管用、科不科学,必然不是摸脑袋、想当然的产物,而是要精益求精、反复验证、不断推敲的,这就得事前进入现场“捉活鱼”、捞“第一手资料”;相对应,政策落实后好不好、有没有效果,也要派遣专家团、调研组下到基层用“显微镜”和“望远镜”,切片、解剖、研究、综合、评判等,方能权衡政策利弊、落实得失。

在现实工作中,围绕抓落实、促发展、搞服务开展的调研行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事前政策出台的情况摸底和事后政策落地的结果研判。换而言之,政策执行的具体进程、跟进反馈比较少,也就是说缺乏“事中型”跟踪调研。事实上,诸如督查、检查、考核等带有调研色彩的工作,往往更多也是事后进行。足见,“事中型”调研是调研工作一块相对薄弱的木板,扎密调研机制的“水桶”,得从激活政策执行和工作推动的过程调研着手。

其实,“事中型”跟踪调研有很多明显优势:一方面能避免因事后“诸葛亮”招致矛盾和问题积压滋生雪球效应。试想,若调研团队时刻盯紧工作过程产生的弊端,能及时快速反馈到管理层和决策层,从而迅速拿出应付方案,防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于未然,以免加重损害和破坏。另一方面更为关键,可以维护群众利益和地方发展良态,相对于“马后炮”式的问题整改和修复漏洞,“事中型”调研能精准介入、直接化解问题病症,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可有效扭转工作局面,又可直接增进群众福祉。

当然,“事中型”跟踪调研也有难点和痛点,最为关键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落脚点。须知,每项工作之间、每条政策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关系。除此之外,每个地方和单位承接的工作任务、遇碰的麻烦问题,也不是单一线条,同样会呈现复杂多样的特征。所以,于跟踪调研者而言,如何找准位子、抓住契机,特别是为某项政策、某件工作进行精准把脉和全面体检,以便有效反馈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及时化解,是非常困难和吃力的。因此,“事中型”跟踪调研的复杂性、逻辑性和错综性,对调研者能力本领提出更高要求。

古人云,“校短量长,惟器是适”。“事中型”跟踪调研固然有其值得推介面,但一项机制能成为实际工作的助推器,得配套以严密、科学、客观的相关细则与举措。所谓“凡事皆有度,过犹而不及”,假使缺乏有序进行的“事中型”跟踪调研,只是掀起“一窝蜂”和点燃“三把火”,恐怕不仅不能为地方基层执行政策、贯彻精神提供有利指导,反而会成了新一轮的形式主义,加重地方基层工作负担。所以,崇尚“事中型”跟踪调研的同时,还须念好“紧箍咒”、健全完善制度。

文/段官敬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陈乘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08/29/589870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