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通过湖湘文化底蕴感知中华文化芬芳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田德政 2019-08-25 20:49:14
时刻新闻
—分享—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座飞架在各国青年之间的文明对话之桥,让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天堑也在变通途。

近日,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暨闭幕式在湖南长沙圆满落幕,为期一个多月的比赛完美收官。从玩转古诗词到体验风土人情,再到感受唯美爱情,来自全球122个国家144个赛区的157名选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经过层层选拔后,齐聚长沙参加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的“过桥”赛、复赛、决赛。

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世界各国大学生齐聚长沙,共赴一场“汉语桥”之约,用心中独特的中国情结表达着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十八年来,汉语桥把自己打造成了网红节目,不仅全球关注讨论,更是作为湖南文化品牌的标杆被树了起来,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和见证。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也是文化传播的最好路径。举办这样一个以语言学习为载体的节目,是为中国与世界各国青年间架起一座相互学习,文明对话的桥梁。不同的语言意味着不同的文化,从学习汉语到爱上汉语,从踏入中国到爱上中国,能够俘获他们的,是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而且,青年作为一个国家的未来,能够在这样的年纪,让他们领略和感受辽阔的中国以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对于在不同国籍、族裔青年中连上“海内存知己”的心灵认同纽带,让他们与中国文化结缘,有着积极意义。

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曾说过,从长远来看,青年人的交流最重要,因为你们的交流刚刚成熟,你们可以维持几十年,交流不应该只在国内交流,应该横向交流。

而“汉语桥”的火爆,正是契合了一种需求。将世界各地的青年汉语爱好者汇聚中国,让这些年轻人感受中国文化精髓,真正体会到中华文明之美和多元文化的魅力,进而成为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形象的使者。

实质上,已然成功举办十八届的“汉语桥”,已然成为一种最具活力和泛社会化的文明对话方式。这与湖南积极参与《中意三年行动计划》、中美省州长对话、中俄“两河流域”合作等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中国文化、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辐射面更广、嵌入度更深。

湖湘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其经世致用的学风也是一脉相承。对现实的关注和参与,使得湖湘文化中有着强烈的政治意识。所以,汉语桥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一个语言节目。其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团聚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他们能够在学习汉语的氛围中爱上湖南,爱上中国。这种爱就不再只是简单的灌输或者一时发热,而是文化魅力熏陶下的深深折服。

从湖南主动参与《中意三年行动计划》、中美省州长对话、中俄“两河流域”合作等国家层面的对外合作机制,到首届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成功在湖南举行;从第一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开幕式暨中非经贸合作论坛在长沙举行,到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的“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效果越来越明显。这也是湖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开放崛起战略下湖南“走出去、引进来”的新格局、新常态。

为此,红网连续推出系列报道“在湖南爱上中国”,通过一篇篇文字和一张张图片,让人们了解湖南,了解中国。三湘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湖南作为中国中部崛起的新力量,其致力于通过文化和汉语沟通的努力意义深远。来自五湖四海的友人汇聚在长沙,通过湖南这个窗口观察中国,通过湖南的文化底蕴感知中国文化的芬芳。

157个参赛者,就是157座桥梁,就意味着更加多的对话通道,如此既开辟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新途径,又能以青年为切口汇聚“友华”力量。筚路蓝缕,躬耕十八载,汉语桥或将在未来创造更多的纽带,以更加文明的姿态迎接朋友,拥抱世界。

文/陆玄同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08/25/58325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