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评丨利博览会之器,善中非经贸之事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刘艳秋 2019-06-26 10:10:11
时刻新闻
—分享—

e53e3d06-a429-483f-abe7-b8b8af85694f.JPG

湖南高桥非洲商品展销馆

——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系列红评之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推动中非经贸发展,亦是如此。

从顶层设计的“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到细枝末节的东非的咖啡豆如何运输到中国城市的餐桌,从宏观到些微,中国在命运共同体的构筑面前,始终细致而积极。

这其中,湖南与非洲的合作之旅,更可称得上是“武装到牙齿”。

在湖南产能与非洲发展的有效对接中,为了共同解决好双方“成长的烦恼”,湖南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平台,连续四年举办了大型对非经贸活动。

通过对非经贸活动之利器,湖南的开放形象得以漂洋过海,经贸合作的机遇大门逐渐敞开。例如,“湖南·非洲国际产能合作对接会”使得31个重点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涉及金额约40亿美元;“第四届对非投资论坛”上,签署合作项目16个,涉及农业、工业、能源、园区建设、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投资合作意向资金额达13.71亿美元。

平台的搭建,为湖南与非洲的牵手同行,提供了更多可能。海外园区新模式、湘企抱团出海……一座通向未来的合作桥梁,已见雏形。

然而这些,仍不够。唯有常态化的交流平台、可供借鉴的合作范本,才能为日渐扩大的经贸合作提供“利器”。于是,中非经贸博览会应运而生,6月27-29日,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将于长沙举办,并永久落户于湖南。这一平台的诞生,将为澎湃而至的中非发展,再添助力。

timg.jpg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平台,更是用“创新”这一不竭的动力,为如火如荼的中非交流与合作,再加一捧满燃生机的薪火。

创新的第一点,在于“授人以渔”。

在博览会之前,湖南面向全国征集了245个中非合作的成功案例,并从中筛选了101个编译成书——《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这本书中的成功案例与解决方案,覆盖全国21个省市,31个非洲国家,涉及农业、工业制造、商业贸易、基础设施、园区合作、能源矿业、融资合作、综合及其他等八大行业领域。

“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这些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便是中非合作中最好的“授人以渔”样本。

创新的第二点,在于“永不落幕”。

在互联网+的热潮之下,博览会同样可以“永不落幕”——打造网上博览会。通过这个数字平台,即便是闭会期间,中非两国企业、中非两国地方政府都可以从数字平台上进行对接,而有关中非经贸合作的信息、项目、政策、机制,也可以在网上平台查询到。

湖南还在高桥大市场打造了一个非洲商品展览馆,不论红酒还是雕塑,这些极具非洲风土人情的商品都可以在高桥大市场长期展销。

线上线下,永不落幕,中非博览会在这两大创新的加持之下,将会进一步推动湖南的优势产能、产业、产品走进非洲,同非洲开展深度的技术、经济、贸易方面的合作。也将进一步扩大非洲的非资源类产品走进湖南、走进中国。

作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对非经贸合作平台,此次博览会,还将建立中非经贸合作项目库和信息库,以收集在投资、贸易、产业、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信息。并利用湖南的高校、科研院所来成立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对非洲国家进行深度的国别研究、产业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够知道非洲有什么、湖南和非洲能够干什么、怎么干。

同时,还将发动湖南的企业,包括国内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来打造一个合作共赢的中非经贸合作的新模式。

这一愈发完善的对非经贸合作平台,也将在全新的“湖南模式”下,为中非合作、命运共同体的构筑,乃至全球合作的发展,提供借鉴的样本与智慧。

更多资源,更多力量,中非经贸合作的筑梦之旅,正从湘江边起航,奔向辽阔的非洲大地,奔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梦想。

文/雁丘


相关链接:

之一:红评|“真实亲诚”一合抱,胜却人间无数

之二:红评丨“湘非”牵手,走向更开放的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06/26/561481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