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刘抒婷: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刘抒婷 编辑:唐盈 2019-04-29 15:57:26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创业创造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营造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法治保驾护航。市场经济对应的治理方式必然是法治,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是核心竞争优势之一。哪里营商环境优,人才、资本、项目就往哪里去,只有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以法治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才能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

加强法治宣传,营造亲商氛围。一是开展法治宣传进社区,提高村民的普法热度和法治素养,发挥退休教师、退休干部、社会乡贤的作用,进行法治宣讲;联合司法单位和法学院校创办“社区法律讲习所”,组织大学生假期开展“法治志愿者宣传”活动。二是加强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利用微信、微视频、微电影、LED显示屏幕等新型媒体,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展示身边企业家风采,讲好企业和企业家的故事,宣传企业家为社会贡献的典型。通过开展“助力营商环境,普法走进身边”活动,做到“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为企业护航”。三是针对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依法经营意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有待提高,维权路径不畅等问题,司法机关可以通过建立司法服务室、民营企业案件申诉维权窗口、法治巡讲团等措施开展法律进企业、进商会、进工商联活动,帮助民营企业在规范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建章立制,依法有效化解涉及民营企业的各类矛盾纠纷。

依法综合治理,共建护商秩序。一是依法调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乡镇司法所行政职能作用,国土、劳动、仲裁等部门共同参与,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化解企业与周边群众的用地纠纷、用工矛盾,把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依托各类商会,组织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规范工作例会制度,确保商会人民调解工作有序推进,积极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发挥村组干部作用,利用“村情熟、村民熟”的优势,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在处理矛盾纠纷过程中实地查看,摸清事实,不讲人情,不讲关系,不偏袒,不徇私。二是依法打击黑恶势力。黑恶势力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顽疾,是企业正常发展的障碍,农村黑恶势力往往依靠对企业的敲诈取得资金的支撑。扫除黑恶势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大势所趋。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整活多部门力量,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对企业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源头治理,责任明确,齐抓共管,出重拳、下重手,以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彻底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依法对企业予以保护,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创新监管机制,激发爱商活力。依法对企业进行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没有依法公正的监管,就没有市场的公平竞争。然而,市场监管工作由各部门分别组织实施,检查结果不共享,让不少企业埋怨多头检查、重复检查。要创新监管机制,深化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改革。一是依托智慧监管,建立数据平台,将数据联通起来,有效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同时对外公开企业查询平台,将企业的基本信息、社会监督信息、政府监管信息等归集到一个系统,推送至各相关职能部门,实现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系统一方面将数据告知当事人,另一方面将审批数据传输至企业主管部门,实现数据共知共用,多部门有效联合执法,让守法企业少受监管之忧,专心搞经营。二是规范执法行为,执法单位要摒弃“一刀切”的执法模式,消除钓鱼执法、随意执法、选择性执法等现象,积极稳妥推进执法改革,完善符合执法规律的体制机制和工作规范,公开执法流程信息,让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是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审慎适用强制措施,禁止超范围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区分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违法所得与合法财产,坚决防止将民事责任变为刑事责任,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

优化政务服务,畅通优商渠道。营商环境的改善,企业感受最深。“放管服”改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改革创新,以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以优质服务提供便利和效率,以企业家的思维改善政务环境,瞄准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出台更多实实在在的举措,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建设高水平数字政府,实行“一套材料,一次提交,同步办理,信息共享,限时办结”,围绕“最简的审批,最宽的准入,最优的服务,最高的效率,最省的费用和最规范的监管”目标,打造政务服务便利化、政策环境法治化、政商关系亲清化和机制最活、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诚信最好的政府。把营商环境优化的工作当作考验干部作风的“练兵场”“赛马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放下架子、迈开步子、扑下身子,到企业去、到项目去、到现场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如鱼得水,充满活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法学院)

来源:红网

作者:刘抒婷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19/04/29/539900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