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山文化是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数千年儒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糅合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西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历史传承和活性表现。
湖南城步飞山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精忠报国、清正廉洁、耕读传家、艰苦奋斗和尚武强身等精神品格。
飞山文化在城步的主要遗迹遗存
飞山文化较早见于《资治通鉴·唐记》对“飞山蛮”的记载。从靖州斗篷坡遗址、洪江高庙遗址等文化遗址推断,它的形成应该相当久远,至唐末达于鼎盛。其影响范围大致在今湘西、黔东、桂北、鄂西、渝东五省(市区)一带,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雪峰山、武陵山、南岭三大山系。其后影响逐步流播于川、滇及东南亚等地区,形成奇特的飞山文化现象。初步考证,“飞山蛮”主要代表人物杨再思的祭祀场所飞山庙(官、祠)遍布飞山周边五十余县,其中,靖州、铜仁两处为省级文保单位,锦屏一处为国保单位,每年均有祭祀活动。
飞山文化在湖南城步的主要遗迹遗址有:
飞山 位于城步儒林镇东门街南面。相传,武冈云山一峰从天空飞来落此,故名。据《城步县志》载:“飞山,县东半里,上有杨令公祠,或解小石泉,清凉,味甘,邑人祷雨于此。”
1987年城步县文物普查办公室调查记录,飞山在县城东半华里城步师范背后。其记录文物所在地理形势为:飞山位于县城东门街南,东为城步一中和县城通往白蓼洲公路,南与狮子山相连,西与城步民族瓷厂相连,北为东门街。全山为石灰岩地质结构。
飞山桥 位于城步县蒋坊乡杉坊村,距县城26公里,距乡政府5公里,横跨赤水,东为关蒋公路,南北为村庄,西北为公路出口。飞山桥为单孔石拱桥,横跨赤水,上有桥亭,四排三间,长12米,宽5米,据当地群众反映,几百年前,曾在此建过一座石拱桥,上筑桥亭,桥上供有令公杨再思、关羽和周仓的塑像。因年久失修,桥被洪水冲垮,后经维修,再毁于水患。直到1980年,政襄民助,在旧址重建拱桥。
杨氏官厅 坐落在城步县儒林镇杨家将村,从明崇祯五年(1632)年开始修建,直到清末宣统元年(1909)先后三次建成。全屋为砖木结构,单层四合,长24米,高6.2米,前后正厅均为四排三间,四周为青砖厚墙,侧墙上两头各粉饰有高矮不等的三只尖角,屋脊、檐口彩绘龙凤花草及人物故事图,石木镂刻,十分精美。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再思墓 位于城步县城北儒林镇杨家将村(原十里树村)竹枝坡),以悬棺式葬于高祖山山腰龙开口岩穴内,东、南、西、北靠罗汉山,西北面向田垅,约两公里处为武城公路,西南接十里树,东北连黑洞里。墓后岩穴,原生长楠竹一根,尾垂坟上,微风吹拂,竹尾来回摆动,故称“金竹扫坟台”。
城步飞山文化的精神实质
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精忠报国精神是中华美德和信仰的一种体现,也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精忠报国是汉族的一种精神,苏武精忠报国,忍辱沦为牧人,宁死不降匈奴,高风亮节传千古;文天祥精忠报国,实现了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言;岳飞精忠报国,护宋抗金,虽死无憾;李大钊精忠报国,从容走向绞刑架,坚信共产主义定能实现。精忠报国也是苗族的一种精神,古往今来,无数苗族英烈前赴后继,为国捐躯。城步杨家将,跨越唐、宋、元、明、清千年历史,精忠报国、顽强不屈,满门忠烈,世代流芳,真可谓“忠义惟凭一点心,疆场誓死万人钦”。城步杨家将以精忠报国为传统家风,教育杨家后人世代忠君爱国,服务人民,为民族大义奉献全部精力乃至宝贵的生命。
耕读传家的儒家思想。勤耕苦读精神是苗族先民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城步苗族最重要的一种人文精神,城步苗族或勤于耕作,或刻苦读书,或研习武艺,历经千多年发展,形成了以吃苦耐劳、耕读传家为特质的传统人文精神。城步苗族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兴办书院,发展苗族教育。据《宋史·蛮夷二》载,早在宋神宗熙宁二年,已“归附”朝廷的城步苗族杨姓先祖杨光僭父子就向当地“政府”请求“建学舍,求名士教子孙”,结果被采纳。到了元皇庆二年(1313年),城步赤水峒乡绅杨再成在当地耆宿杨景清、江长顺、张茂卿等人资助下,在城步建成了“儒林书院”,“延师讲学”开启民智。“儒林书院”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一所书院,仅次于宋代建立的四大书院之一——长沙岳麓书院。城步苗族才俊通过勤学苦读,走上了“学而优则仕”道路。
尚武强身的苗族血性。苗族有习武传统,或用以强身健体,或为了自卫御敌,其先人创造和发展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武术,并且世代相传,发展成为苗族群众热爱的体育活动,练就了一个民族的坚强体魄。苗族武术也造就了一代代苗族将领和苗族农民起义领袖,以及不胜枚举的苗族“拳师”。城步“杨家将”无一不是苗族武术的顶级高手,他们凭借过人的武艺和胆识,英勇奋斗,顽强不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飞山文化对城步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促进了教育事业长期发展。早在唐末宋初,城步境内私塾逐渐兴起。到了元代,城步苗族地区已经出现了书院——儒林书院。儒林书院共办学三百余年,为城步苗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不少苗族青年志士在此考取功名,走上仕途。遗憾的是,该书院毁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儒林书院被焚毁后的清乾隆七年(1742年),城步知县张方佳又在白云洞北侧的白云庵旧址建成白云书院,建有讲堂、后堂、门楼、左右斋舍共十二间。张方佳还在城步生苗区扶城、横岭、莫宜、蓬洞、拦牛“五峒”地区设义学,使苗峒人民“知书明礼”。
滋润苗区人才辈出。城步苗族从很早时候起就注重发展教育,大办书院、义学,注重人才培养,使城步苗区出现了历代举人进士、文臣武将代不乏人的良好局面,在历史上产生了一大批开国建功、拓疆创业的有功之臣。蓝玉和沐英就是这些人才中的佼佼者。蓝玉,城步扶城峒(今城步丹口镇)人,“有大将才”,作战勇敢,有胆有识,能征善战,屡立战功,深受朱元璋赏识,成为明代战时统兵的最高将领和开国元帅。沐英也是扶城峒人,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深受战争的考验与洗礼,到洪武十六年,39岁的沐英受命镇守云南,积劳成疾逝后,被追封为“黔宁王”。
维护了社会长期稳定。“城步地,杨半边”。杨氏苗族是城步大姓,属世居苗族。“千年飞山文化”是城步杨氏苗族的精神家园,维系了城步苗族的团结互助,也维护了城步各族人民的团结稳定。历史上,城步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反抗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残暴统治。新中国成立后,城步苗族当家作主,建立了苗族自治县,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充分享受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
推进飞山文化创新发展
加大对飞山庙等遗迹遗址的保护力度。城步保存有众多飞山庙飞山桥古建筑,还有杨氏官厅、杨再思墓、飞山老屋场等飞山文化遗迹,大部分已被县人民政府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立碑保护,“杨家将文化”还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对这些遗迹文化进行有效保护,既是对先人开疆拓土艰苦创业事迹的敬重,也是对后人守土持家捍卫祖国尊严的警示。
积极组织开展城步杨家将文化庆祝活动。杨家将文化是城步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而成,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与城步苗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积极开展杨家将文化纪念庆祝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城步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陶冶情操,活跃乡村文化,而且更重要的这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有效的形式,能够充分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清明祭祖为平台搞好民间民族节庆活动。目前,与飞山文化有关的城步节庆活动主要有春节、三月三油茶节、四月八姑娘节和乌饭节、五月初四小端午节、五月十四大端午节、六月六山歌节以及清明祭祖寻宗、杨再思公诞辰忌日等节日庆典活动。要鼓励支持民间合理有序的开展庆祝活动,特别是开展特定主题的风俗和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以凝聚团结民心,丰富节庆文化,推进乡村振兴。
大力促进飞山文化与旅游糅合发展。努力发掘城步杨家将文化浓重传奇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说、民间传说等,通过编辑出版历史小说、民间故事,摄制播放电影、电视剧,排练歌舞剧和文艺晚会等方式,再现飞山神话和杨家将传奇,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使飞山文化与飞山地区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情有机融合,和谐共生,推进文旅事业蓬勃发展。
作者简介:雷学业,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政协原学习文史委主任。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湖南省民族研究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邵阳市优秀社科专家。研究领域为苗族历史、文化、民俗和古苗文字。已在《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报》《人民政协报》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全国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比较研究》获湖南省社科联2015年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来源:红网
作者:雷学业
编辑:陈乘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