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链接:2019新春贺岁大餐《年夜饭》
红网纪录片《年夜饭》第四集《【信】美好的坚守》,湘菜大师任伟政出镜,为我们烹制了“湘味酿豆腐”这道许许多多湖南家庭过年都要做的传统菜式。以这道“湘味酿豆腐”为媒,“豆腐西施”苏娅用自己的故事,给孩子也给所有关注这期节目的网民,诠释了“善良做人、勤劳守信”的湖湘家风。这倍感温馨的氛围,融于湖湘文化的言传身教,也的确增添了不少过年的仪式感。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不少人开始抱怨年味淡了,再也找不到从前过年的感觉。不仅如此,过年也令一些人身心俱疲,如面对大量群发拜年短信的轰炸,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懒得一一去回了。久而久之,过年变得“随便”,也就“意思一下”,更不用说像过年歌谣里唱的那样——“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只鸡……”精心准备过年,如今甚至贴春联、放鞭炮也都省了。
当过年的仪式感,被简化为一个自认为消耗精力的程序,原本承载的文化意义也就渐渐散失。没有了这些,年味自然变得如同一杯清水般无味。在许多年轻人眼里,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年夜饭”,它的意义或许仅仅止于拍几张照片发发朋友圈。一家团圆若无法营造出一些“年味”来,又何谈家风文化的代代传承?在此该反思的是,曾经看重的过年“仪式”怎么变得模糊,又该如何重拾那些令人温馨的“仪式感”,或抵制越来越平面化、虚拟化的“过年形态”?
所谓仪式感,《小王子》里有句话说得好,“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话中意思十分明了,仪式感要“与众不同”就得倾注心力,赋予它“与众不同”的新意涵。拿传统的中国年来说,其实年味并非变淡,而是被我们随意忽略了。贴春联、杀年猪、放鞭炮、贴福字、剪窗花、发压岁钱……这每一个习俗,都是一种仪式,值得去挖掘或者用心传承它的时代意义。
传承习俗仪式,增添过年的仪式感,关键在参与。毕竟,过年仪式的意义,体现在每一个家人身上,需要每一个人去经营与珍视,在团圆的时刻缺了谁都会淡化“家的味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千里迢迢回到家中与父母妻儿团聚,再陪着家人放放烟火,一起贴春联、拜访亲友,一起遵照习俗做“过年要准备的事儿”,这正是仪式感的体现。营造浓厚的过年仪式感,不必繁文缛节、大费周章,只需多些虔诚,如同《年夜饭》纪录片中湘菜大师们用心把握每一道工序,做好每一道菜品。
正如湘菜大师任伟政讲究“湘味酿豆腐”这道菜的工序火候,苏娅们坚守信用与良知,用最朴素的言行影响他人,言传身教为孩子做榜样,这些都是丰富过年仪式感的生动故事。都说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家风,的确如是。苏娅们展示了良好家风,诠释了过年背后的“仪式感”,也彰显了湖湘文化独特的时代内涵。我相信,任时光流转,富含文化符号且承载着家风传承的“年”,决不会在我们的视野里渐行渐远。
文/曾志红
来源:红网
作者:曾志红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