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经济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

来源:红网 作者:黎颉 编辑:田德政 2018-10-26 21:17:31
时刻新闻
—分享—

  1936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著作中指出:“我们的眼力不够,应当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这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观察和分析问题上的特殊重要作用。在分析研判当前经济形势上,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今年以来,受外部挑战增多与国内转型矛盾凸显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不确定性因素。特别是伴随中美经贸摩擦的持续加码,社会上出现了所谓的“悲观论”“恐美论”“必输论”等错误观点。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些情绪或舆论,很大程度反映了“眼力不够”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更好把握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经济工作“怎么办”,关键是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显微镜”,把“登高望远”与“细察入微”、把谋深谋远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做到登高望、辩证看、静心干、务实办。概括起来,需要把握这么“十个关系”:

  一、“形”与“势”

  “形”是表象,“势”是本质。总书记多次强调,“研究经济形势,必须瞻前顾后,‘以往知来,以见知隐’”“抓经济发展,首先要明大势、掌大势,顺势而为”。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我国经济发展相继作出处于“三期叠加”时期、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等重大论断,都是在洞察“形”与“势”的基础上作出的。“望闻问切”当前经济运行情况,不能只看到短期数据升降之“形”,更要准确把握经济长期向好之“势”。事实上,总书记多次讲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具体到当前,尽管“形”有波动,不确定性因素和矛盾困难在增多;但“势”仍向好,正在加速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高质量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看到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主流和方向。

  二、“稳”与“进”

  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论。总书记多次讲,“‘稳’和‘进’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战术上要抓落实干实事”。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把握经济形势,既要看到“稳”更要看到“进”;抓好经济工作,既突出“稳”更要敢于“进”。从湖南来讲,虽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着眼长远、全局和趋势,“稳”是主基调、“进”是关键词、“好”是总态势。前三季度,我省经济增长7.8%,城乡就业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他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平稳,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动能转换都在加速推进。可以说,“稳”的基础更牢、“进”的步伐更实。接下来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关键是辩证把握“稳”和“进”的关系,以“稳”求“进”、以“进”促“稳”,该“稳”的坚决稳住,把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要求落到实处,尤其在处理重大敏感问题上要“走平衡木”一样稳慎;该“进”的积极进取,以“遇水架桥”“逢山开路”的劲头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看准了的事就要像过去“摸着石头过河”一样闯出新路。

  三、“变”与“常”

  当前经济运行不同于以往的特征是,出现了“稳中有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变”在何处?“变”往何方?主要是外部环境出现了明显变化,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级,其后续发展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是一大“变量”。同时,国内结构性调整过程中的困难和矛盾也在逐步凸显出来。如何看待和应对“变局”?总书记多次强调,“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要持平常心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种突破”“坚持新发展理念,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上保持战略定力”。这些重要论述,归结起来就是保持平常心态和战略定力,以不变应万变。应当看到,现在碰到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暂时的,增强忧患感、危机感本也正常,但因此反应过度、惊慌失措就没有必要了。从外部看,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不是没有碰到噪音杂音,也不是没有经历过形形色色的严峻考验,从苏东剧变的冲击到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对我实施经济“制裁”到加入世贸组织后屡见不鲜的经贸摩擦,从宣扬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到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就是从栉风沐雨中走过来、强起来的。从内部看,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矛盾需要通过改革来化解,不能因为一有干扰或困难,就动摇一心一意抓发展的定力和意志。无论环境怎么“变”,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四、“快”与“慢”

  在过去长期高速增长中,有的同志习惯了“大干快上”“贪大求快”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常态下增速放慢的实践要求。经济运行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只拼速度,仅看一时。现阶段的“慢跑”是为了调整姿势、积蓄动能。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常态“不是新一轮大干快上,不能靠粗放型发展方式、靠强力刺激抬高速度”“不是经济发展速度高一点,形势就好得很,也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下来一点,形势就糟得很”“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方面既是经济周期性调整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主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必须承受的“阵痛”。如果因为一时几个指标不那么好看一点,就放慢转型升级的步伐,即使短期内“快”一点,从长远看也会“慢”下来。反之,我们久久为功、稳扎稳打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即使现在速度慢一点,但长远肯定会走得快、走得稳。这是经济工作“快”与“慢”的辩证法。

  五、“近”与“远”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把握经济运行,观察的立足点和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当前经济形势,如果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事地看,难免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而一旦从全局、从长远、从整体来把握,就反而能看到光明前景。这需要立足当前看长远、着眼长远谋当前,把“近”与“远”统一起来。这件需要“远”谋的事,就是转方式调结构。这方面,总书记讲的非常明确,“破茧成蝶都有阵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现的短期阵痛是必须承受的阵痛,不能因为有阵痛就止步不前”“如果不注重转方式调结构,只是为了短期经济增长实行刺激政策,必然会透支未来增长。……不仅会丧失窗口期的宝贵机遇,而且还会耗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源”。也就是说,这件事现在不抓起来,问题就会积重难返,以后再回过头来抓付出的代价更大、成本更高、任务更艰巨。

  六、“破”与“立”

  不破不立。新发展理念和行动的确立,总是同旧思维、老套路的破除相伴随的。现在,经济运行中的不少困难,有客观规律带来的,也有主观偏差导致的。这种主观偏差,集中体现为思想跟不上时代要求,跟不上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总书记多次讲,“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现在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走进死胡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遇不会等着我们,问题也不会等待我们。如果还是以老眼光看新矛盾,以老办法解新问题,结果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从前段中央巡视反组、环保督察组等对各地的反馈情况来看,有的地方仍然习惯于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热衷于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修大马路、建大广场;有的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卖祖宗地吃子孙饭”;有的也还没有走出靠举债搞发展的惯性思维,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是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破”除这些陈旧观念、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新发展理念就“立”不起来。进入新时代,不能身子进入了新时代,头脑还留在过去时。只有思想上真正“破冰”,发展上才能有效“破局”。

  七、“守”与“为”

  经济工作坚持稳中求进,也有一个底线思维的问题,需要把“有守”和“有为”结合起来。“守”要有定力,处变不惊、遇事不慌、临危不乱,有“功成不必在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静气和耐力。关键是“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稳的底线,凡事从最坏处准备,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尽可能减少负面影响。“为”要有魄力,敢于担当、勇于进取、善于突破,有“成功必定有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信心决心。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为”也不是冲动蛮干、急于求成,而要把握好“度”,把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结合起来,为所当为、为所应为,向最好处努力。从现阶段来说,“为”要在深化“三去一降一补”、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改革开放上聚焦聚神聚力,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

  八、“旧”与“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不管“变”在何处,其实都对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内部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转型中的困难恰恰源于旧产能出清不够、新动能尚未建立。从外部看,中美经贸摩擦的焦点,主要还是在高科技、高端制造领域,主要还是美国在先进技术上“卡脖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在走粗放型增长的老路子,对淘汰落后旧产能还在犹豫迟疑,就跟不上形势了。对此,总书记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就像体育比赛换到了一个新场地,如果我们还留在原来的场地,那就跟不上趟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只有在创新上下好“先手棋”,才能在发展上赢得“主动权”。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发展。是不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得怎么样,首先看是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九、“内”与“外”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发展走了一条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路子,开放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开放。但不管怎么改、怎么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静下心来办好自己事的战略定力不能变。只要我们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就无惧于任何外部风险和挑战。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和规律。现在关于经济形势的悲观论调,主要源于过度放大外部环境明显变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中美经贸摩擦的后续发展和影响“心中没底”。历史已经一再证明,美国没有能力阻止中国创新,贸易战也阻挡不了中国前进的步伐,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我们既不能因为发展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动摇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也不能因为外部压力,包括美国挑起和升级经贸摩擦,而改变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什么时候都不能随着别人的鼓点跳舞。

  十、“管”与“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的好不好”。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方方面面的,关键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提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凭计划手段、强制手段完成收入任务,用超越法律法规的手段和政策来抓企业、上项目、推发展,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套路老办法了,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这里面,实际上涉及一个“管”与“放”的问题,该管的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放开、放到位。正如总书记强调的,“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处理好了这个关系,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把握好以上十个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分析和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总之,面对“稳中有变”的新情况新问题,既需要登高望、辩证看,保持战略定力;又需要静下心来干,冷静判断、见招拆招,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惟其如此,任何障碍牵绊都阻碍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文/黎颉 红网时刻特约作者

  (注:引文皆见《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版)

来源:红网

作者:黎颉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10/26/476037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