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国家精神总在无私奉献中闪光

来源:红网 作者:许百强 编辑:张兴诚 2018-10-23 23:26:52
时刻新闻
—分享—

沧南现在每天都坚持看书写作。

  95岁高龄的湘潭大学哲学系退休教师沧南,一辈子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研究、宣传与实践,在长期的教书育人实践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满腔热血生动地诠释了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事业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的高尚品格。

  湘潭大学初创时期,各项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图书馆、没有教室、没有教职员工宿舍、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沧南和其他教师都分散住在周围农民家里,水要自己去水潭里挑,煤炭、食物要自己到市里买。在最艰难的时候,沧南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就是牢记伟人嘱托,把湘潭大学办好。正是像沧南一样的湘大人的坚守,才能让湘大的发展得以生生不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成果证明,挺起精神的脊梁,就一定能化腐朽为神奇。

  也正是带着这种永远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决心,怀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和科教兴国的满腔热情,沧南和老一辈湘大人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荒野上,宿农舍,点油灯,一边劳动建校,一边教学科研,于贫瘠的荒山土坡上,硬是靠肩挑背扛建起了一座大学城。

  2015年,92岁高龄的沧南捐资20万元在哲学系专门设立沧南奖学金,集中奖励、资助一批表现优异的学生。沧南生活并不宽裕,这20万元是他卖掉从1949年到2015年积攒的邮票所得。沧南的学生心疼老师生活拮据,便又筹集20万元还给他。收到这笔钱,沧南心里十分难受。“一方面感谢学生,一方面认为收了这20万,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感到很惭愧。”沧南说。他出身贫寒,求学过程也历经曲折,正是因为有无数好心人的资助,他才得以完成学业。沧南认为回报社会,是自己应该做的。湘大60周年校庆时,他便又把这20万以湘大人的名义捐赠了出来。

  “爱国,首先要敬业,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要解决思想问题,真正的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说到做到,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信仰不能动摇。”这是一个老党员对党、对国家的庄严承诺,也是沧南用一生来践行的共产党员的初心。沧南教授用自己的言行树立起了时代脊梁的光辉典范。

  说起时代脊梁,沧南教授的事迹就会让我们想起建国初期,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回国效力的那一批科学家。他们在国外本来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与优厚的待遇,但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与待遇,选择回国拿着比国外低得多的报酬,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创造出了不朽的业绩,他们用个人的牺牲换来了国家的巨大发展。他们同样是国家的脊梁。

  或许很多人对他们的行为不理解,认为他们放弃了那么高的收入,个人损失那么大不值得。正是这种畸形的价值观,才会有某些演艺明星去领取“国家精神成就奖”之类怪诞事情出现。他们根本不懂得何为“国家精神”,可能在他们眼里,只要能挣钱就代表“国家精神”,只要能挣钱就是国家的脊梁。

  诚然,人作为个体来说,首先具有自然属性,需要衣食住行,需要照顾老人、抚养小孩,当然需要一定的报酬,这无可厚非,而且工作报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人工作价值的大小。但是人同样具有社会属性,人的工作除了自我价值外,还具有社会价值,工资远不能反映出工作的社会价值。就像沧南教授,从来不计名利,却用个人的牺牲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才是国家的脊梁。他们身上才真正代表了“国家精神”。国家精神乃国家之魂,是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几千年屹立世界之林而不倒的根源所在,而国家脊梁,正是千万个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贡献、流血流汗、付出生命的人。

  文/许百强

来源:红网

作者:许百强

编辑:张兴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10/23/475742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