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年代是回望的路径⑫:时间的魔法,雕琢城市的开拓模式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2018-09-27 17:06:0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年代不曾局限回忆的路径。

  于不同年代的人而言,生活中留下的印记,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1978年轰然鸣响的大变革,悄然改变了一个大国运行的轨迹。随之转动的,是无数人命运的指针,与豁然洞开的种种人生可能。

  是的,“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1978,无疑是这样一个年份,成为中国当代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为了更好的前行,“品读”专栏策划推出——《年代是回望的路径》系列文章,以年代为路,与您一起回望国运、家运和个人命运的变化。今日推出九月主题“40年,定格的城市影像”第四篇。

  一小时的时间长度,可以用什么来衡量?

  在改革开放之初,这或许只是走出村庄的距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拥着城市向前发展、融合、蝶变,一小时,逐渐成了衡量一个城市群宜居与否的刻度。

  仿佛时间洒下的魔法,“一小时经济圈”也成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让人们在不断缩短的时间与空间里,重新定义一座理想城市的开拓模式。

益娄高速鲇鱼渡大桥

  2017年:益阳——号角与歌声,飘进“湘江西”

  穿城而过的资江,带来了码头的繁茂与水运的发达,却也因此分割了城市道路的拓展与开发。

  没有陆路,两岸的交通全靠水码头。30分钟一趟的轮渡,让人们常常伸长了脖子翘首以盼,船来了,又要排队等候上船,过一次河,仿佛越一次天堑。

  修桥,成了改革开放初期,益阳人最殷切的愿望。

  1974年,第一座大桥竣工;22年后,第二座;紧接着,第三、第四、第五,益阳市区从此变通途。车流不息,带来了宜居的城市生活,也带动了城市活力的竞相迸发。

  40年间,古城的现代化路网逐渐成型,国省干线宽阔平坦、便捷通畅;桥梁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农村公路干净整洁、通达村组……40年公路变迁,也是40年益阳各项事业的变迁。

  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交通带来的城市红利逐一显现,居民生活半径日益延伸。大益阳城市圈的构想,正在成为现实。

  然而,对益阳来说,畅通远远不够,城市的发展若想更进一步,必须依靠大中城市,融入城市群,这是中央的部署,更是时代的潮流。

  2017年11月2日,益阳实施“东接东进”战略标志性工程——长益高速湘江西互通通车运营,正式融入长株潭半小时经济圈。

  这个曾经响着号角与歌声的古城,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历程中,一路向东,打通了城市脉络,也打通了发展前景。

  这背后,是一座城市的顶层设计,更是城市化落笔何处的通盘考量,是的,工业要发展、经济要抓紧,但民生,是从来不忘的初心。

邵阳夜景美不胜收。

  2017年:邵阳——睁开看世界的眼睛,也打开走向世界的窗口

  这里是“睁眼看世界”的魏源出生的地方。

  百年前,这里孕育了“看世界”的种子;改革开放后,这里打通闭塞的丘陵山区,蜕变为对外开放合作新的高地。

  一切都源于邵阳对发展路径的选择。

  发展,融入各大经济圈,让邵阳与外界实现无障碍的互联互通。唯如此,邵阳才能实现杜家毫书记的殷殷嘱托:

  发挥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过渡带作用,发挥长株潭、湘南、环洞庭湖、大湘西4大经济板块结合部的区域优势,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中彰显邵阳作为。

  2012年以来,“交通先行”下的邵阳,迎来了新的出行时代,与长株潭的一小时经济圈开始拉通。2017年,6月,邵阳武冈机场正式通航。至此,高速、高铁、机场,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与古城邵阳实现了完美的契合。

  通行时间的缩短,让邵阳再一次拉进了与世界的距离。

  然而先行的交通不过是为看世界打通了渠道,邵阳的目光,更在于“一带一路”的滚滚浪涛。经开区里,回头的邵商、外地客商、战略伙伴纷至沓来,大项目、新型产业、高端制造业为邵阳带来勃勃生机。

  “一带一路”的东风,更是带着邵阳壮大了对外贸易主体,五年来,年进出口总量增加7.19亿美元,滔滔资水,带着邵阳人的希望,一路奔涌,汇入大海,拥抱世界。

衡阳制造迎来新的辉煌。

  2017年:衡阳——时间里的效率,是城市发展的智慧

  工业,是衡阳引以为傲的传奇。

  30多年前,在衡阳一家老牌工业机械厂上班的戚老,总是一身油一身汗地回家,而如今,接过担子的儿子,却是在干净明亮的新型厂房中,操作自动化设备。

  工作环境的鲜明对比背后,是衡阳工业的“二次崛起”。

  转方式调结构,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生机,效率更高、单位时间里的产量更多,耗能更少、循环经济带动工业在传承中创新。

  2017年4月17日,衡阳成功获批纳入长株潭“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以工业发展带动城市建设的智慧,正在衡阳落地生花。

  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是城市规划的智慧,也激发了城市发展的活力。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跨越发展,高铁、机场、高速、港口已贯通大江南北,“半小时经济圈”正在成型。

  时间里的效率,让衡阳领跑湘南。但全力向前的衡阳,仍旧不忘城市发展的智慧。

  转型升级的同时,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修复和民生改善同样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人均公园绿地超10平米,38处公园为城市增添“绿肺”,24个广场分布城区,一个老工业基地城市,已经蝶变为现代化产业强市。

  这是衡阳的荣光,也是“湖南智造”的荣光。

常德穿紫河,流淌在城市的“金腰带”。

  2013年:常德——桃源里的山水,映进现代化的城市

  有些时候,效率的提升需要以暂时的牺牲为代价。

  常德人最明白这一点。自2013年开始的“宏大改变”,让城区里小到毛细血管都不甚通畅。

  但城市大提质,必然是满城工地、四处摆战场,路改、水改、棚改,绿化、亮化、美化、数字化,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开始了对城市每一寸土地的精细修整。

  不便只是暂时,提质后的常德,老旧小区的“路不平、水不通、灯不亮”消失了,城市积水不见了,曾经又黑又臭的穿紫河成了如今不可多得的美景,市民们的生活,仿佛走进现代都市的桃花源。

  美景背后,带来的是经济的跃升与幸福生活的提质。“水”成了城市的文化与灵魂。

  穿紫河畔,一条青石板铺就的长街沿河蜿蜒伸展,重重飞檐一眼望不到头。黑瓦白墙之下,是错落有致的商铺,古色古香。大红灯笼装点着青砖屋檐,黑石板路上人来人往,仿佛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讲求效率的现代都市,常德却将“慢城”做到骨子里。

  以诗意栖居、水城文化为主打的常德,在众多发展相同的城市化路径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带动了全域旅游的发展。

  旅游又从另一面带动了城市的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慢城”又何尝不是效率的另一种体现。

  如今,一幅水秀山清、江山如画的城市建设美好图景,正在沅澧大地铺开。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画桥烟柳的老常德,正在变与不变中重生。

  40年开拓,不断刷新着城市存在的内涵,从经济的发展,到人居的和谐,社会的变迁也动态的体现在城市理念上。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发展史。而湖南这14座市州在改革浪潮中的足迹,亦书写着这40年间的伟大变革,如何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改变世界的发展格局。

  而我们,始终在其中,与时代同频共振。

  文/雁丘

  相关链接:“年代是回望的路径”——改革开放40周年品读专题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9/27/473916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