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年代是回望的路径⑪:聚合的力量,伴生新的城市格局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2018-09-21 14:12:10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年代不曾局限回忆的路径。

  于不同年代的人而言,生活中留下的印记,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1978年轰然鸣响的大变革,悄然改变了一个大国运行的轨迹。随之转动的,是无数人命运的指针,与豁然洞开的种种人生可能。

  是的,“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1978,无疑是这样一个年份,成为中国当代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为了更好的前行,“品读”专栏策划推出——《年代是回望的路径》系列文章,以年代为路,与您一起回望国运、家运和个人命运的变化。今日推出九月主题“40年,定格的城市影像”第三篇。

  群落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千万年前,部落的出现让人类开始有了抵御自然的能力,语言、文字、贸易在交流中成型,人类脱离了荒莽,拾级文明的殿堂。

  千万年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在改革的浪潮中重现聚合的力量,城市与城市聚集成新的区域,大的区域辐射周边的城镇与乡野,一个新的城市格局,即将在崭新的城镇化道路中显现。

湘西经开区双河科教文卫新区建设正酣。

  2004年:湘西——是一首山水史诗,也是一部城市群落开拓史

  山林、岚烟,也能催生现代工业。

  改革开放的浪潮拂过云雾中的湘西,一场有关城镇发展的变革,正在苍莽的深山里,暗暗聚起力量。

  但乡道泥泞、山村贫困,仅25万的财政投入,想平地建起一座工业园区,以此带动城镇的发展,不仅仅是困难可以形容。

  或许是大山的刚毅赋予了这片土地不曾言弃的性格,招商干部们依然拖着行李,走过窄窄的乡间小路,走过带着希望的招商路。

  听见湘西的地名,企业负责人直接避而不见;好不容易谈来的客商,看见莽莽大山,拔腿就走……但越是恶劣的招商路,越是让招商干部们细心对待每一个潜在的资源。

  终于,泥泞的乡间路上,开始有了客商的身影。

  一个、两个……企业多了起来,园区的雏形显现了出来。项目服务人员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着园区里每一个企业的发展,为了保证供地的承诺,他们日夜蹲守、开山炸石;为了园区的发展规划,他们挨家挨户,给征拆的村民做思想工作。

  吉凤工业园,就这样在深山中顽强地生长了出来。

  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踵而至,这片7.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产生了湘西一个中等县的经济总量。

  但这还远远不够,正如十八大报告中的方针所述,“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

  扛起了区域发展大旗的湘西经开区,正把目光转向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路。

  那里,武陵山区正孕育着一颗新的城市明珠——湘西经开区向南,凤凰县向北,吉首、凤凰、湘西经开区,将有望形成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企业、项目、投资、政策、人才、产业,聚合的优势正在这里培育形成州域南部核心经济区。

  以产促城,新迁入的城市户籍越来越多;区域融合,湘西经开区在全州各项事业中的引领作用越来越强。

  聚合的力量,正在湘西州升腾起一个全新的人居文明城市群——吉凤融城。

长株潭城市群一景

  2007:长株潭城市群——是抱团的力量,也是创新的翅膀

  集群中的城市,不再是孤立的个体。

  长沙、株洲、湘潭,从90年代的探索起步,走过10年的改革试验,也走过10年的自主创新。

  2007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将长株潭城市群确立为“两型”城市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日益的融合中,三座城市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了专注与极致,也互享着发展的资源、渠道与成果。

  一条路,连接新的空间

  工作在湘潭,安家在长沙。这是湘潭经开区泰富重装集团的1000多名员工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每天,公司有8台大巴往返于湘潭和长沙之间接送,他们,也成为了城市融合后“半小时通勤圈”的受益者。

  这一条路,原本只是一条并不畅通的泥泞路,一段在长沙,叫坪塘大道;一段在湘潭,叫九华大道。如今,两条路贯通,双向六车道,新冠名“潭州大道”,全长近31公里,成为长沙连通湘潭的首条城市主干道。

  潭州大道拉通的背后,是十年来长株潭高速、高铁、轻轨、城市主干道“串珠成链”的无缝对接。40公里的距离,不再是三城融合的阻碍。

  一个商圈,重新定义城市的价值

  城市荒郊,到融城中心,或许只是一次回眸的距离。

  长株潭三市的连接地,在三座城市的融合中,逐渐崛起为一个新的商圈。购物休闲综合体、大型零售超市、儿童游乐中心、学校、医院拔地而起。融城的经济效益,把默默无闻的价格洼地,变为客流喷涌的黄金宝地。

  来自株洲、湘潭等地的客流,带动了长沙城郊的发展,仅商圈内一家购物运营商,零售额便从几年前的2亿元,飙升至14亿元。

  这一片8平方多公里的区域,正成为长株潭商圈的“南大门”,也加速了融城的生活。

  一个园区,带动一片地域的发展

  湘潭县响水乡,曾经那个偏僻闭塞、贫穷落后的农村,变成如今工业发达、产城融合的新区。长株潭城市群的融合发展,使得这里再不见贫困的农家,而是一座座现代化工业厂房的林立,短短几年,一个村子,成为湖南第三个技工贸收入过2000亿元的园区。

  三城融合之下,基础设施的改善、省会长沙对外辐射的带动,让周边的三市结合部,成了最显著的受益者。

长株潭“绿心”

  一颗绿心,坚守“绿水青山”的初心

  钢筋水泥森林之外,这里有真正的城市森林。

  “绿心”是楔入长株潭城市群的一片城市绿地,在它的分隔之下,三城的空间不再无序蔓延,而是有机融合。

  低山丘陵、植被茂密,郁郁葱葱的背后,是湖南坚守“两型社会”、保护绿水青山的初心。在这520多平方公里的绿地中,90%以上区域被划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仅有10%的区域是控制建设区。

  不同于其他大城市对用地的锱铢必较,这一片区域,严禁上马工业和其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建设项目,几年来,已经否决了40多个工业和地产项目,清退了173项不符合“绿心”总体规划的已批项目。

  在严厉的保护措施下,一片城市中的绿地得以留存,一个生态、有机的融城正在发展。

  然而得到发展的,岂止是三城的外在表现。长株潭之所以能有如此成绩,除了合理的规划,更有内里长达数年的求生、求新、求强。

  热土上的创新,追梦的动力

  从改革开放之初毅然走入市场、探索发展前路的中联重科;到起步时由于质量不过关陷入困境,潜心研究技术难题,给中国工程机械“长脸”的三一重工,长株潭自主创新的一路拼搏里,最常见便是企业的身影。

  山河智能的诞生背后,是53岁的中南大学教授何清华躺在火车卧铺上想出的静力压桩机成果转化。

  2000年时,为了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南大学,创新性地提出“中南模式”:科技人员办企业,其技术类无形资产作价入股,作价入股总额的70%给予技术持有者。

  由此,点智成金的新规,让一大批由科技人员领办或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湖南异军突起。

  类似这样最初萌发于长株潭的新机制探索,因其激发创新效果显著,不少最终上升为全省政策。

  企业创新、体制创新的双重加持之下,让长株潭这片梦想的热土,源源不断涌入追梦者的智慧与激情。

  改革开放的春潮唤醒了版图上的一个个城市与村庄,星星点点,仿佛灯火,照亮着伟大变革的前路。

  然而前路愈前,越需要更亮的火光,聚集起更炽烈的光与热。抱拢成团的城市,或许最能体会。因为,他们便是在这光与热中,迈入新的发展前路。

    文/雁丘

    相关链接:“年代是回望的路径”——改革开放40周年品读专题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9/21/473522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