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乡音无改”乃人文之幸

来源:红网 作者:邓琛 编辑:唐盈 2018-09-19 10:06:44
时刻新闻
—分享—

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湖南长沙召开

  “……嗲嗲60岁还要克五一广场玩板/驮达崽要呷辣椒/她港不如难产/呷得亏/霸得蛮/咯叫长沙态度……”

  作为长沙人,第一次感受到方言之趣,是听了C-BLOCK的这首《长沙策长沙》之后。诚如作家王蒙所言,“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即使是不懂长沙话的人,通过它那令人眉飞色舞的语调、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对长沙人、长沙文化也能窥得一二。

  然而当下之中国,正是人口频繁流动和加速城市化的时代,无论是现实生活中,抑或广播电视里,普通话成为了使用更为普遍的语言。方言作为一种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陪伴,如今却沦为主流之外的“亚语言”,乡音的遗失成了时代的乡愁。

  “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本源。”据红网时刻新闻9月19日报道,为了保护语言多样性,世界首届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长沙拉开了序幕,会议以“语言多样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语言资源保护、应用与推广”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通过拟定《岳麓宣言》,在语言保护观念上达成广泛的国际共识。

  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是并行不悖的两面。越来越频繁的迁徙和流动,自然需要“书同文,车同轨”般规范语言以方便交际,但语言除了交际属性,还有文化属性。

  文化与方言形成独特的共生关系,促使方言迸发出超越普通话的灵动。Gai的“勒是雾都”,那吾克热的“儿子娃娃”,佟湘玉的“额滴神呀”……这些为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方言作品,仅需一句话就能最大化地构建画面感,方言的音韵美和生动性,是普通话所无法抵达的。天下熙熙,区分你我地域差异的不是衣食住行,而是镌刻着身份密码的那一口地道方言。“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来自于哪块土地”的追索,使方言如同故乡的山水,成为内心深处不可或缺的文化慰藉,成为人与人之间遥相守望的情感纽带。

  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对原有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的进一步扩充、整合。通过调查收集当代中国的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口头语言的实态语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民间层面,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私人发起的方言调查“響應”计划,是社会力量参与语言资源保护的开端,名人的公益行为和明星效应也使得“方言保护”这一议题得以放大,在舆论场中备受关注。

  不过系统性、学术性的整理和保存只是方言保护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让正在逐步走向衰微的方言重新“活”起来。方言保护应在“庙堂之高”,也在“江湖之远”,如何将政府职能部门或个人在宏观意义上对方言的保护,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人,实现方言的活态传承,是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需要给出的答案。

  年代的变迭,文化的融合,环境的压力,很多时候会使人们无暇顾及传统与传承。但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作为归属的象征,不应当就此随波逐流,保护方言,就是保护个体立身的根本和群体文化的绵长,才能领悟某个当下被“乡音无改”会心一击的动人。

  文/邓琛

来源:红网

作者:邓琛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9/19/473308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