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南,我们奋斗如歌——援藏五周年记

来源:红网 作者:李云中 编辑:易木 2018-05-09 21:27:17
时刻新闻
—分享—

  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叫山南,有一段珍贵的经历叫援藏

  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叫战友,有一生不变的坚守叫珍藏

  ——题记

  2013年5月16日至10月25日,湖南省委组织部选派50名专业技术人员赴西藏山南开展为期半年的专业技术援藏,于是,便有了“湖南首批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员”这个光荣团队。这个团队相依为命,患难与共,互相称“战友”。我是总联络员,做服务工作,战友们很给力,都叫我“云中大哥”。时间一晃就是五年。五年了,山南风景依旧,战友们感情依旧,援藏情结依旧,这也许是我们这一辈子的不了情了。

(图为首批短期援疆人员合影)

  山南有座寺庙叫桑耶寺,是西藏的第一座寺庙。相传桑耶寺建寺时,赤松德赞急于见到寺庙建好的样子,莲花生大师便在手心里变幻出寺庙的影像,赤松德赞不由得惊呼:“桑耶!”,后来“桑耶”便成为寺庙的名字。“桑耶”,藏语的意思是“超出意料”。桑耶寺,神奇!山南,桑耶!

  山南,我们奋斗如歌

  五月的湖湘大地,草木葱茏,溪水潺潺,百花盛开,一片生机,姑娘们已经穿上了粉红的连衣裙,给人以想象和期待,而雪域高原山南还是寒意料峭,大地苍茫,山顶上罩着皑皑白雪,雅砻河静静地躺在那里睡眼朦胧。当飞机降落贡嘎机场,大家出门接过洁白的哈达,就是山南人了。湖南人讲大局讲奉献讲感情,一到山南就把山南当做了自己的家,想好了“援藏为什么、援藏做什么、援藏留什么”三个问题后,就马不停蹄往受援单位跑。我们50名同志,有23名医生(省直5人,长沙、株洲、岳阳、常德四市分别对口支援贡嘎、扎囊、桑日、隆子四县的人民医院18人),27名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分别来自卫生、药监、农牧、林业、水电、国土、住建、环保、交通、广电、教育等科研事业单位,分布在10余个受援单位,每一个同志都干得十分出色,半年下来,好评如潮,影响很大,中组部指定湖南省委组织部上报湖南技术援藏的经验材料。

  奋斗如歌,山南的受援单位知道,山南的各族同胞知道,山南的发展变化知道,这歌声久久回荡在山南大地上。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援藏工作,精心选派专业技术骨干赴山南,按照“作示范,带队伍,解难题”的要求,帮助山南解决技术层面的问题,培训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为山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随着我们这批专业技术人才进藏,山南藏医院有了中医专家门诊,每天慕名前来就诊的藏族同胞排着长队;四个县级医院启动了外科手术,不再是一遇“重病”就往拉萨送;藏族同胞普遍进行了一次体检,并建档立卡,上门问诊;政府各部门的项目论证会有了“拍板”的专家,各类施工现场有了“技术指导”……

  湖南的这些“宝贝”做了许许多多好事、实事,赢得了山南人民良好的“口碑”。山南太看重这些“宝贝”了,舍不得啊,就在我们离藏返湘的头一天教体局还要余剑波同志再举办一场学术讲座;在我们结束援藏、离藏返湘之前,不少受援单位打专题报告要我们的队员留下继续工作一年……

  2014年5月,我们有五位同志再次赴山南援藏。后来,我们有不少同志被邀请“回”山南“救急”,帮助处理相关业务工作;后来,我们和山南的故事延续了一年又一年……

  山南,我们故事如茶

  山南,我们有好多好多故事,像酥油茶,咸也,甜也,香也,一杯酥油茶入口,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洁白的哈达。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既普遍又崇高的传统礼仪,表达友谊、和谐、善良、吉祥、安康等美好的祝愿。藏族的迎来送往、婚丧嫁娶,哈达是必备之物,献哈达的规矩和方式也十分讲究。我们的队员在援藏期间无数次享受了献哈达的崇高礼节,进藏献哈达,每到一处献哈达,做嘉宾当专家献哈达,特别是离藏返湘的送行时刻,受援单位列队欢送,不少队员脖子上哈达几十条,眼泪含含,幸福满满。

  暖心的团队。因为我们是湖南首批技术援藏,管理机制尚不完善,主要靠团队自我管理。队员吃住分散在各受援单位,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对故土的思念与日俱增,除了高寒缺氧、条件艰苦,还要深入学习民族政策、风土人情,结合当地实际带着感情做好工作。如果单打独斗、各自为营,惯用内地的工作经验方法来处理工作,很可能会脱离实际事倍功半,有负组织的期望。因此,依靠团队的力量,成为我们共同的渴望。我们成立了学习小组,晓峰、彬彬、飞机哥、肖杰、芳香几大干将,协调衔接,配合默契,适时得空组织一次集体活动,每次相聚,大家都十分珍惜难得的交流机会,对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难题一起出谋划策,很是开心。于是,我们这个团队凝聚力有了,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帮衬,相互促进,现在大家都还非常怀念那些美好时光。后来几批技术援藏队员非常羡慕我们,特别感谢湖南援藏指挥部指挥长、山南地区行署副专员卜建才同志的关心,他和胡晓秘书长、余前广部长为我们解决了不少难题。

  快乐的林卡。林卡,藏语,汉语译为园林,西藏有“林卡节”,藏语称“赞林吉桑”节,每年藏历5月1日至15日的半个月里,人们走出家门,来到林卡游乐。藏族群众有逛林卡(也叫过林卡)的习惯,已不局限于“林卡节”,平时天气好或者休闲节假日,一家子或者一群朋友同事到林卡,铺上毯子,席地而坐,摆上自带的食物饮料,且歌且舞,自娱自乐。我们在山南,入乡随俗,也时不时逛逛林卡,林卡有点菜的,我们一般是点菜,围桌吃饭喝酒,站着的,坐着的,走动的,很随意,怎么开心怎么来,味道好极了。

  家里来人啦。对援藏队员来讲,单位的领导同事和家属来山南慰问,绝对算是过节了,激动兴奋得不得了。一旦知道哪位队员“家里来人了”,大家便三五成群去凑凑热闹,添添感觉,顺便混餐饭吃。我们援藏半年,中途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回去的。

  夜宿勒布沟。勒布沟是山南错那县的一个乡,门巴族聚居地,海拔只有2000多米,如江南,深林密布,河谷纵横。9月初秋季开学检查,达瓦主任带队,我们一行五人在县城吃了晚饭赶路,从海拔4300米的县城驱车两个多小时翻越一座山直抵勒布沟,山道弯弯,坡陡路滑,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险峻的山路。到达勒布沟虽已很晚,还下着细雨,但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颇感轻松。第二天,在勒布沟小学校长巴桑德吉的陪同下,我们到教室听课,与门巴族小朋友合影,到张国华将军1962年指挥对印反击战的指挥所旧址参观,在“玛吉阿米”农家酒店吃农家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学校。我要特别感谢长沙市一中宋健平校长,他当时还在山南教体局援藏,副局长,他为人真诚,谋事缜密,专门请我们技术援藏的队员们吃过一餐饭,在“六一”前夕,他带着我和剑波到浪卡子县普玛江塘完小慰问。普玛江塘完小,海拔537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学校,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居地,气候条件十分恶劣,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40%,气压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年平均气温-7℃,人均寿命不到60岁,该校6个教学班,99名学生,9名教师,2名工友,我们给学校赠送了300余册价值2000余元的书籍,与学校校长明久和教师们亲切交谈,并共进中餐。这是我在山南最难忘的经历之一,与学校藏族小朋友的合影我一直珍藏着,还特地放大挂在我老家的客厅里。

(图为与普玛江塘完小的藏族小朋友合影)

  十五的月亮。我们援藏期间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的团圆佳节,队员们想家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尽管我们组织了一次大聚会,让大家的思乡之情有所平复,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寂寞仍然是大家心里的痛。剑波还记得,离回家还有一个月,我就每天关注茶几上的台历,总是提前一天把后面一天的日历撕了……“熬得住,出彩;熬不住,出局”,诚哉斯言,凡在西藏工作生活过的人,都多了一份独特的人生经历,这份经历足以让你胸怀大爱、肩扛大责、阔步大道。

  山南,不只是我有故事,其实,每位队员都有许多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泪有笑有爱,有背景有细节有色彩,像一粒粒美丽的珍珠,串起来就成了解不开的“山南情结”。难忘那醉人的锅庄,难忘那美丽的卓玛,难忘那铺满友谊的湖南大道,难忘我的老同学山南地区旅游局局长邱林,难忘与剑波兄弟及战友们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难忘受援单位同事和那些淳朴真诚的“山南人”……

  山南,我们情深如海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山南,山南的故事在湖南回放,在未来的日子延续,在战友们的心里生根发芽怒放成朴实的格桑花……

  走近西藏,你就欣赏到了油画般独特而美丽的风景,蓝得透明的天,白得似纱的云,律动的冰川,神秘的湖泊,还有那随处可见的喇嘛庙……

  走进山南,你就触摸到了西藏的神奇和圣洁。山南位于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因地处冈底斯山脉以南而得名,有“藏南谷地”“西藏江南”之称。山南北与拉萨毗邻,西接日喀则,东连林芝,南与印度、不丹接壤,面积7.97万平方公里,辖12个县,总人口34万人,平均海拔3700米。

  山南的核心魅力是她的文化,她是藏民族的发源地和藏文化的发祥地。山南有很多东西在西藏数第一,如第一块耕地索当,第一个村庄索卡,第一位赞普聂赤赞普,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本经书帮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宾顿雪巴……你如果去布达拉宫,你会发觉藏族的很多历史渊源及传说都与山南有关。文成公主的故事在山南在拉萨在整个西藏流传甚广。山南还有保存完好的藏王墓,还有神湖拉姆拉措和圣湖羊卓雍措,还有隆子县的虫草和现在出了名的只有9户32人的玉麦乡……因雅砻河流经山南泽当归入雅鲁藏布江,山南文化又称“雅砻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我们曾在雅砻河畔散步,倾听河水吟唱,细数流光岁月。人们常说,雪域高原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自然离月亮也最近,仰望星空,月亮如硕大的玉盘,倒影在雅砻河中,杨柳轻拂,水波荡漾,醉了离乡游子……

(山南的美景)

  ——山南就这样留在了我们心里,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离藏返湘,山南的故事并未结束,如海的战友情谊还在继续书写。

  聚会是战友们特别高兴的事。或三五人,或七八人,或一两桌,一声招呼能来的都来了,大家对聚的形式已不在乎,聚的是割舍不断的情谊和彼此的牵挂。昊帮的饺子好吃,堪称一绝,大家去他家里就聚过两次,昊帮的妻子很贤惠,家庭氛围好,饺子一起包,好吃忘不了。援藏一周年的时候,我们有过一次大聚会,在肖杰、庆安他们林科院的基地,何行健带着妻子抱着儿子来了。行健在离妻子预产期只有15天的非常时刻关键时候进的藏,我们不知行健进藏之前对妻子讲了几天几晚的情话软话,那是何等的不舍啊,儿子起名“一心”,长得十分可爱,大家叫他“藏二代”。五年过去了,我们的“藏二代”已添了差不多一桌了,还有一批“藏二代”正在孕育,以后还有无数的“藏三代”……一人援藏,全家援藏;一代援藏,子孙援藏——这就是援藏情结,这就是中华大家庭之民族情结。

  今年是我们援藏五周年。战友们说,该聚聚了。是啊,我们有如歌的奋斗岁月,有如茶的山南故事,有如海的战友情谊,聚聚,一定要好好聚聚,为并不如烟的往事干杯,为神奇的山南干杯,为战友们美好的明天干杯!

  山南,桑耶!

  山南,扎西德勒!

  文/李云中(作者系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2013年湖南首批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员总联络员)

来源:红网

作者:李云中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5/09/462321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