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覃正爱:具有鲜明民生特色的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红网 作者:覃正爱 编辑:易木 2018-03-05 23:43:20
时刻新闻
—分享—

  李克强总理在人大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去年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同时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部署与安排。报告实事求是、真实深刻,部署重点突出、坚定有力。整个报告大气磅礴,高度自信,体现了新时代政府的新作为,同时也体现了新时代政府的新气象。其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报告始终坚持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主线,落实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的要求,体现了鲜明的民生特色。

  首先,总结保障与改善民生成绩务实客观。“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彰显着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追求,体现着人民政府深切赤诚的为民情怀。去年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工作就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民生投入继续增强。在财力紧张情况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中央财政五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800多亿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超过4%。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600多万农村学生等等。二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经过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去年在民生领域着力补短板、兜底线、出实招,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多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出境旅游人次由8300万增加到1亿3千多万。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7岁。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民生投入增强和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增强,带来的就是人民幸福感的增强。

  其次,部署保障与改善民生工作重点突出。李克强总理强调,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要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今年高校毕业生8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促进多渠道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加大对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力度。扩大农民工就业,全面治理拖欠工资问题。要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消除性别和身份歧视,使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业成为我国发展的突出亮点。二是要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李克强总理强调,要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向艰苦地区、特殊岗位倾斜。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理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三是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四是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把基层医院和外出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等全部纳入。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改善妇幼保健服务。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注重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国家必将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五是要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今年开工580万套。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继续实行差别化调控,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安居宜居。六是要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做好军烈属优抚工作。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倾情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七是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区治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促进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落实普法责任制。营造尊重妇女、关爱儿童、尊敬老人、爱护残疾人的良好风尚。创新信访工作方式,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做好地震、气象、地质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惩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整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传销等突出问题,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八是要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好新型智库。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再次,做好保障与改善民生工作信心满满。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保障与改善民生是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抓好这一个工作,各级政府要强化宗旨意识、心系民之疾苦,把群众利益真正放在心上,要有为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紧迫问题的决心,让人民群众生活有奔头、人生有盼头。发展是硬道理,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也就是说,保障与改善民生不仅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需要在实践中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只有实现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民生的保障与改善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生的外延在不断扩大,涵盖一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标志着各级政府将要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承担更多的新使命,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始终把民生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更强幸福感,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今年一定会在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来源:红网

作者:覃正爱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3/05/456876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