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邓婕:《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泸溪》调查手记

来源:红网 作者:邓婕 编辑:司马清 2018-01-02 11:15:13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泸溪》

  【编者按】乡话是一种系属未定的濒危汉语方言,泸溪县讲乡话的人主要分布在沅江两岸以及沅江支流的山坡溪谷。乡话文化是本真状态下的沅水流域文化,同时也是湘西较为原始的地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讲乡话人富有特色的生计习俗、建房习俗、婚嫁习俗等原生态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作者邓婕是从一个母语者的角度出发,历时多年深入农村田野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图文并茂地为大家展示了讲乡话人的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

作者及父母(田涛摄)

  乡话是一种系属未定的濒危汉语方言,泸溪县讲乡话的人居住在沅江两岸以及沅江支流的山坡溪谷。我的家乡是沅江支流边的湖南省泸溪县李家田乡朱食洞村条家坪小组,条家坪地处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至今仍需步行前往,全组共有22户,182人,20世纪80 年代以前男女老少都讲乡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村寨,下广东、上浙江打工谋生,娶了外地媳妇,儿女在外地上学,讲乡话的人越来越少了,处于濒危状态。当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心情十分沉重,心中暗暗下定了决心,我要做一个乡话研究的新生力量,研究好我的母语文化。

作者进行第一次调查(田涛摄)

  2014 年10 月领受调查任务后,我们全家思想高度统一,认为这是一件传承乡话文化、保留乡话习俗的大好事。家庭成员都很兴奋,迅速成立了调查组,我担任组长,父亲邓光周、母亲唐小慧、丈夫田涛、堂弟邓云刚担任组员。

  2014 年国庆节期间,我们进行了第一次调查。此次调查任务就是寻找合适的发音合作人,经介绍,在条家坪找到了邓光宗先生,他曾是条家坪生产队的记工员,高小文化,从未离开过本地,精神面貌好,声音洪亮,乡音纯正,是我们理想的发音合作人。在朱食洞村委会办公室里,我们怀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探索着完成了第一次调查。

作者与父亲在自制的录音棚中录音(田涛摄)

  经过一年的田野调查,所有调查条目的文稿均已确定。2015年10月,在哪儿录音、录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紧迫的头等大事。发音合作人需要养猪、干农活,不便去城里住两天以上,而我们的录音、录像却每次要持续一个星期以上。在一次全国方言培训班中,我了解到同行在农村调查方言时,用挂棉被的方法降低噪音。回来后,我们学用这个方法,在村委会选了一间办公室,把自己家的棉被钉在墙上,布置了一个简易的“录音棚”。这个浓缩了满满爱意的“录音棚”,录音效果十分好,所有录音、录像均一次成功。

  山路十八弯,是讲乡话的村寨的特色。去往条家坪的路,还未硬化,天气晴朗时,需要开车走一段路,再步行一段路才能到村里。崎岖的山路,极大地考验了我的驾驶能力,也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需要出门调查,遇到父亲、丈夫上班,母亲就陪我前往,尤其是丧葬习俗的拍摄,我们既要克服山路的险峻,又要克服女人胆小的心理,好在父母培养了我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困难面前总能坦然面对,每一次调查都很顺利、安全地完成了。

作者驾车前往农村调查(唐小慧摄)

  乡话是一种濒危方言,山歌、儿歌年轻人基本上都不会唱了,这增加了调查的难度。在几番打听后,也未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提供材料,让我们很沮丧。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二姨的婆婆张心翠老人闲聊,她给我提供了一段童谣,老人虽患有轻微的老年痴呆,不认识人,却还记得以前小时候的童谣,我很激动,用手机录下了那个画面。没过多久,老人就去世了,那段童谣也不再有人知道,我把它转写出来了,也算是对她老人家的一点纪念。

  三年的调查就要结束了,我们在调查中收获了成长、得到了快乐。我们整个家庭也因为乡话研究变得越来越温馨。

  作者简介:邓婕,女,湖南泸溪县人,文学博士,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7年6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后。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项,主持国家语委课题一项,主持校级课题四项。在《方言》等杂志发表论文5篇。目前从事汉语方言研究工作。

来源:红网

作者:邓婕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8/01/02/451940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