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传统文化,血脉里的传承和信仰丨11月2日

来源:红网 作者:刘懿波 编辑:易木 2017-11-02 21:44:54
时刻新闻
—分享—

今日关键词:传统文化

  历史是一条可以穿越的隧道,站在时光的长廊里回望,常迷惑于中华悠悠五千年文明为何能历经外来入侵,却依然绵延不断、生生不息,鹤立于世界文化之颠!

  不外乎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光,照亮了这纷乱晦暗的人类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传统文化跻身何处?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世代相传的中华文化,早已成了血脉中的信仰,随着宗亲制度的延续,年复一年,父传子受……

  从一块流传千年,书刻着“天地君亲师”的木牌上便可见一斑,无论其于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都无时不在诠释着一个礼仪之邦“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

  我以为,这便是传统文化的内涵。

旖旎湘江。图/海上生月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无天地焉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化育万物,我们要感恩,要报本反始,不忘其初。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爱护自然,保护生态,方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地润育,阴阳调和,方可民心安定,国家太平。

  放于今日之语境,便与十九大报告中所提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相契合。早在2013年,便把湘江治理确立为“一号重点工程”的湖南,更是“身体力行”于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当时还是湖南省省长的杜家毫,多次出席湘江流域保护与整治委员会会议,强调湘江污染整治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必须把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作为“一号重点工程”,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江清水。如今,湘江水畔繁花争艳,江底鱼虾漫溯,一江清水的誓言,正在变成现实。

2017年10月22日,湖南常德市一批爱心志愿者自发组织,自已掏钱,买上猪肉,面粉等物品,在重阳节到来之际,为市城区夕阳红敬老院近百名老人承办“饺子宴”,表达对老年人这一个特殊群体的爱心。

  无先祖焉出?血脉是相传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无论你在何处、所从何业,都应该告知父母,常慰双亲。纵使你的步履再远,也永远走不出他们“徒望月圆盼子归”的那一丝丝牵挂。

  今日社会,“孝”的理念早已超过子女对父母的范畴。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老年人关爱体系,实现“老有所养”;到各地纷纷出台惠利老人的政策,“孝”之传统,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今年重阳节,住在湖南郴州嘉禾县坦坪镇的95岁抗战老兵罗世福眼见爱心志愿者又一次前来看望老兵,感动地说,“我们这些人都是在战场上经历过生死的人,如今还能够过上如此幸福的日子,都多亏了党和人民的悉心关照。”父辈安稳,青年才能更放心地投入社会建设的洪流中,我们的生活才能向着更美好的方向前行。

【党代表回基层】潘克刚:以实际行动让“风景画”更加美丽

10月28日早上,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的村民沿着乡愁小道陆陆续续聚集到“红色之家”,党的十九大代表、花茂村村支书潘克刚在这里同大家分享党的十九大精神。

  无君师焉治?君者,乃国家之领导,治理天下,日理万机,功在社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呕心沥血,世之圣贤。无论为人臣还是为人子,都理当爱君敬师。当然,中国之现在,并非某家某姓之天下,而是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法治国家。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当是忠君爱国的升华。否则,人无教化,天下不治,则无安之人。

  正如十九大报告所提,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任何与初心相违背之行为,皆是不守“君师”之传统文化。

  十九大胜利闭幕后,湖南上到党政机关,下到基层社区,满溢学习十九大报告的氛围,十九大党代表们深入基层,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洋洋洒洒九万多字的报告,融汇于简单的说理之中,把十九大的精神在基层“草野”中传递。学习十九大报告,听党指挥,忠于人民,是每一个共产党人,不变的坚持。

  炎黄子孙流淌于宗亲血脉里的传承和信仰,正是今日需弘扬之传统文化。尊天地自然,重伦理人常,隆“君师”之道,方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也才能在传统文化的感染之下,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文/刘懿波

  【“品读”专栏2017年第65期(总第119期)】

来源:红网

作者:刘懿波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11/02/4460275.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