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的精彩叙事

来源:红网 作者:彭国元 编辑:夏熊飞 2017-10-30 22:27:58
时刻新闻
—分享—

  好久没看农村题材电影了。不是不想看,而是没有好的呼唤我去欣赏。所以,那天我是怀着好奇甚或期待看完《十八洞村》的。

  尽管该影片也存在某些瑕疵,但作为原型广为人知的主旋律作品能拍得让人叫好且也还叫座,实为难得。宣战贫困、憧憬美好的时代主题,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美轮美奂、色彩斑斓的风景映衬,苗味浓郁、情感充溢的散文意境,东方美学风格与诗意化的艺术表达,成就了影片的独特与精彩。

  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精准扶贫、尽快实现整体脱贫,是当下中国的工作重点,也是一场硬仗。而要加速脱贫不返贫,扶志比扶“钱”更重要。影片开头,一组航拍镜头展示了湘西山村的“风景独好”,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然而,一方山水没能滋养一方人。在不便的交通、破落的房舍、贫穷的生活这些现实底色上,游手好闲的光棍杨懒、哑巴老汉杨英连、带着残障孙女的憨厚退伍军人杨英俊、因病且生育四个女儿的“蹲门男”杨金三等杨家兄弟次第出场。影片以上述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的“杨家班”作为聚焦对象,通过散文化的电影语言,艺术地展示了他们的贫困现状和从不配合到主动激发内生动能的心路历程,记录了杨英俊在扶贫队员小王指点下,带领“杨家班”兄弟改变传统观念,扔掉“等、靠、要”思想,修路造田,发展经济,完成生活脱贫和精神脱贫的双重嬗变。这一“特写”,不仅书写了当代中国的脱贫奇迹,回应了当下关切,而且具有可复制价值。

  小人物演绎大情怀。除从机关下去的普通职员小王外,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全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地道山村农民。这些农民兄弟纯朴善良,拥有本真的大爱大情怀,并对土地深怀敬意。杨英俊从部队复员后本可去大庆油田工作,但因家里分了三亩田地,便毅然回乡,不仅细心耕耘着自家的地,还替外出打工的村民耕种了七八亩田土。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几十年一心一意种田”,竟然“种”成了贫困户。他难受、困惑,老婆麻妹劝他“等国家来帮我们嘛”,他愤怒道:“等国家帮,我一辈子都白过了。”他觉得因“拖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后腿”,没有面子,有失尊严,“丢了先辈脸”,而压根儿没想凭此捞点好处。他的此般境界和情怀令一些绞尽脑汁钻进“贫困户”行列的作假者们汗颜。扶贫队员小王为了搞好“杨家班”的帮扶,视英俊为己父,通过多次交心,动之以情,终于获得了杨英俊的信任。而为了扶贫,父亲去世,小王都没回家见上一面,其执著与担当令人点赞。

  小细节释放大功能。在叙事影片中,细节设置和运用至关重要,它对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推动剧情发展等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之功效。在该影片中,小细节的设置和运用便可圈可点。比如,打鸣的公鸡多次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出现,旨在强化湘西百姓骨子里滚涌的血性与刚毅,彰显其不认穷命、力图雄起的倔强品格。乡村公路开通仪式上,立志“重新做人”的单身汉杨懒看上了一位心仪的姑娘,他壮起胆子踩了姑娘一脚,姑娘会心地笑了,按当地习俗,这一下便对上了眼,杨懒脱单在即,成家之梦就要圆了。村部办公室堆积的棉被日益减少,寓意着返乡的村民越来越多,乡村活力已被激发,乡村振兴指日可待。小薇薇在跟麻妹学做酸鱼时,稍没留神,残障的小南瓜便独自一人跑到了屋外的山上,看到好多蝴蝶飞舞,她手舞足蹈,笑得十分开心。这是对她未来人生的美妙憧憬,可谓设置精巧,意味深长。

  电影《十八洞村》的成功给影视文艺工作者留下了诸多启示和思考:在新时代,影视文艺工作者应该坚持文化自信,注重发掘本土优秀文化资源,弘扬时代精神,聚焦现实,关注农村,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俯下身子深入生活,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高峰”之作。这是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期待,也是影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

  (作者彭国元系湖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来源:红网

作者:彭国元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10/30/446024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