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生物生存最基本支撑要素,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优美的环境是人类的重要福祉,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我国环境态势,较早用“局部有所好转,整体正在恶化,前景令人担忧”来概括,党的十八大前夕,我国的环境态势用“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 四句话来总结。实际上后面四句话所展现出来的情景和前三句话意涵非常相近,它们都是从环境局部、环境整体和环境前景三个角度进行描述。党的十八大以后,经过全党全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的环境出现了“局部大有好转、整体向好和前景令人期待”的转变,实现了环境态势持续向好的根本性转折,这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战略定位路径清晰、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立足现实和展望未来,我们还需要继续进行环境保护新长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环境基础。
一、我国环境态势实现持续向好根本性转折
纵观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环境态势,出现了三大根本性转变:
首先,环境局部由有所好转向大有好转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环境采取重点治理策略,对于环境污染严重、地理位置重要、经济发展快速地区进行重点投入、重点治理,从整体来看,被治理地区逐步遏制住污染恶化的势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局部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呈现由局部有所好转向大有好转转变。以我国重点湖泊(水库)为例,2013年我国重点湖泊(水库)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的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比例分别为60.7%、26.2%、1.6%和11.5%,2016年,水质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比例分别为66.0%、20.5%、5.4%、 8.0%,两两对比,呈现水质优良上升6.0%、轻度污染下降5.7%、重度污染下降3.5%的可喜变化。滇池是国家重点治理湖泊,虽然2016湖体为中度污染,但与2015年相比,出现了中度污染水质断面比例上升90.0%,重度污染下降90.0%的变化。河北塞罕坝实现了从一棵树向一片“海”的演变,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与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3%、长三角区域下降31.3%、珠三角区域下降31.9%。这些都是我国环境局部已经由有所好转向大有好转的生动例证。
其次,环境整体由正在恶化向整体向好转变 。多少年来,学者对我国环境整体估计是正在恶化,也就是说环境变得日益变坏。党的十八大以后,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整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正在恶化向整体向好转变。近年来空气污染受到社会普遍关注,我们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共74个城市空气质量为例进行说明。2013年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0.5%,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39.5%,2016年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74.2%,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25.8%。2016年比2013年平均达标天数提高了13.7%,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下降了13.7%。2013年PM2.5年均浓度范围为26~160微克/立方米,平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2016年PM2.5年均浓度范围为21~99微克/立方米,平均为50微克/立方米,2016年和2013年相比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22微克/立方米,即下降了56.0%。根据第三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天津等7个省市督察意见,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环境整体由恶化向向好转变,改变了我国环境污染的态势,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既说明了我们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也说明了我国环境污染态势得到了遏制,实现了阶段性具有战略意义的胜利。
第三,环境前景由令人担忧向令人期待转变。环境前景是对环境未来的展望,是根据经济发展形式、环境承载力、环境治理等多种因素对未来环境的预判。长期以来,对我国环境前景处于悲观状态,用“令人担忧”“依然严峻”来形容。党的十八大以后,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对环境前景悲观的估计需要改变,要对我国环境未来充满信心,我国的环境前景令人期待,呈现了乐观的态度。之所以做出如此判断,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此有很好的标注。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同2015年相比,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提升3%,森林覆盖率增长1.3%,地级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80%以上,PM2.5未达标城市下降18%,达标或好于三类水体大于70%,重度污染小于5%,这些目标的实现对我国的环境质量将有较大提升。此外,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深入,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推广,河长制、生态红线等逐步落实,都会实质提升环境质量。十九大报告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我们看到了未来美好的生态环境,我们的环境前景不再是“令人担忧”,而是“充满了期待”。我国的环境前景实现了由“令人担忧”向“令人期待”跨越性的转变。
上述三个环境局部、整体和前景的转变,构成了我国环境态势的根本性转折,即环境态势持续向好根本性转折。
二、我国环境态势持续向好根本性转折原因分析
我国环境态势持续向好根本性转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环境保护。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奠定了新时期中国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行动纲领。2015年4月,我国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份生态文明纲领性的文件,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路径。进一步统一了全党认识,统一了全国步伐,全党全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不能吃祖宗饭造子孙孽和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目标明确,动力刚劲,意志坚强,路线正确,形成了全社会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气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保护,这是我国环境态势得到根本性转折的保证。
其次,环境保护定位高且路径清晰。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中的一位,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并驾齐驱,其战略地位之高,在我国环境保护历史上尚属首次。战略高定位,还需要清晰路径和真抓实干去落实。国家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环境基本要素水、土、气污染防治进行系统规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加强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2015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都给出了明确的实现战略目标路径,是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和路径图,环境保护顶层设计和落地生根相结合,确保方向正确,行动准确,真抓实干,实效显著。
第三, 建立长效机制推动环境保护。路径清晰,需要制度保障才能落实到实处。我国环境之所以出现持续向好的格局,与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是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国家明确了环境保护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共同责任,“一岗双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领导,实行终身追究其责任。2016年开展16个省(区)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共受理群众举报3.3万件,约谈6307人,问责6454人,有力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2017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包括3名副省级干部在内的几十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引发社会强烈震动。二是转变唯“GDP”政绩观,树立环境保护也是政绩观的正确理念。长期以来追求“GDP至上”的政绩观得到逐步转变,环境保护也是政绩的认识得到确立。2016年12月,国家印发《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确定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三是建立中央环保督查制度,推动地方建立环保的长效机制。中央环保督察是一项重要的制度性安排,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有效地提升了地方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有利于推动地方建立环保的长效机制。环境保护靠最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来推动和保障,是环境态势持续向好不可忽视的重要经验。
三、维持环境持续好向好还需要继续进行新的长征
虽然我们环境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扭转了环境恶化的趋势,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维护这来之不易的环境态势格局还需要继续进行环境保护新的长征。
根据第三批7个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天津、山西、辽宁、安徽、福建、贵州等省(市)督察意见,2013年以来,7省(市)制定实施一批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污染治理,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环境质量总体得到改善,环境保护责任得到进一步压实。督察组着重指出了重发展、轻保护情况依然多见,环保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比较突出,部分流域环境污染情况较为严重,自然保护区违法违规建设问题突出,一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解决不够有力等6个方面突出的问题。
第三批督查组督查的7个省份,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涵盖了我国东部、西部、中部三大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全覆盖;从流域的角度来看,包括松辽流域(辽宁)、海河流域(山西、天津)、长江流域(安徽、贵州)、黄河流域(山西)和珠江流域(福建)、淮河流域(安徽),南方和北方地区兼具,具有好的代表性,其可以整体上代表我国环境状况。我国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存在,如果不持续努力改善,不排除环境污染反弹的可能。我们需要持续贯彻执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战略和部署,继续进行环境保护新长征,将中国建设得更加美丽,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用强有力的环境保护护航新时代!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文来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