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扬:“阿芙乐尔”号的炮口瞄准过谁

来源:红网 作者:李扬 编辑:王俞 2017-10-17 21:03:03
时刻新闻
—分享—

  摘要:“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每当读起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的这句名言,依旧那么令人血脉贲张。十月革命胜利的硝烟,已转瞬百年。一百年来,俄罗斯这片广袤土地上所承载的荣辱兴衰,个中缘由不得不令人为之警醒、深思。当年打出“一声炮响”的“阿芙乐尔”号,早已退出现役,静静停靠在涅瓦河畔。战争年代,“阿芙乐尔”号无时无刻不在捍卫着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当面对不同的“敌人”时,战舰的炮口也几经“反转”。如今,她的炮口似当年对准着冬宫,与往来游人一同审视着时代的变迁。

  关键词十月革命 “阿芙乐尔”号 “反转”

  一、服役与参战:“阿芙乐尔”号大显身手

  1897年4月18日,在波罗的海舰队的编制名册中,出现了一个新成员,名叫“阿芙乐尔”(“Аврора”)。同年6月4日,在圣彼得堡海军造船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建成。这艘战舰凭借当年为数不多的X光设备的先天优势,在数次战斗中幸免于难。

  (一)服役:“阿芙乐尔”号下水服役

  在当年,先进的技术、庞大的吨位使“阿芙乐尔”号处于世界同级战舰领先地位。她于1900年5月23日试水,三年后的7月29日正式下水服役。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朽统治,西方早已将中国当成了各列强瓜分资源的殖民地。当时,在争夺中国东北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问题上,俄国与日本出现矛盾。沙皇俄国在与西欧等国家资源争夺处于颓势,又受制于自身地理位置与战略纵深角度考虑,将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看得尤为重要。矛盾不断激化,俄日一战不可避免。1904年,“阿芙乐尔”号参加日俄战争,1905年一次与日本舰队战斗中,“阿芙乐尔”号凭借先进的装备,在沙俄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情况下成功突围。但在中途却被菲律宾军队解除武装,直到1906年才解禁回国。

  (二)参战:“司晨女神”保家卫国

  “阿芙乐尔”在俄文中表示“朝霞”“曙光”。在罗马神话中“阿芙乐尔”被指作司晨女神,象征着迎接光明、送走黑暗,唤醒人们。“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以此命名象征着给久为黑暗所困的俄罗斯人民,送来和平的曙光与希望。

  在俄国对马海战失利后,回国维修,开始待命。一战爆发后“阿芙乐尔”号担当巡逻任务,凭借自身先天优势多次掩护其他战舰进攻与执行重大任务。战争期间,屡立战功。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擅自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发动战争,入侵苏联。同年,9月9日,德国几十个师兵力直逼列宁格勒。为抗击外敌,保家卫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参加了列宁格勒保卫战。当时为阻击敌人,巡洋舰上十门主炮被卸下来九门,部署在各个要塞。指挥员、士兵凭借舰上仅留有的第十门主炮抗击敌人。终因寡不敌众,为使不为外敌所用,捍卫最后的尊严,不得已自沉于海底。直到战后,才被打捞上来。

  二、起义与“反水”:“阿芙乐尔”号炮口的“反转”

  苏联《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有这样一段描述:“10月25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轰击的炮声,宣告了新纪元即伟大社会主义的开始。”

  (一)起义:“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

  在多数人记忆里,“阿芙乐尔”号“一声炮响”,击溃了一个旧时代,迎接来了一个新纪元。《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描述道,1917年公历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奉命开到尼古拉大桥边,战舰以彼得-保罗要塞红色信号为令,随时待命向冬宫开炮。当晚9时40分,战舰见到红色信号后,向冬宫打出第一炮。但经过权威人士考证,十月革命的一炮是空炮与实弹先后配合。法国著名史学家尼古拉·韦尔特《1917年革命中的俄罗斯》一书记载:“18时30分,军事委员会向临时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要么举手投降,要么遭受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彼得保罗要塞大炮的炮火轰击。21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由于舰上没有任何炮弹,它只不过放了一个空炮。两个小时之后,彼得保罗要塞也打出了一些炮火,但却毫无准头,仅仅对冬宫造成了极小的一些损坏。”后经权威分析,由于“阿芙乐尔”号停靠位置与吊起冬宫大桥的阻碍,射击角度狭小,很难操作。来自彼得保罗要塞的实炮,使人们误判为是从“阿芙乐尔”号发出的炮弹。

  时隔百年,无论是“阿芙乐尔”号的一发空炮,还是彼得保罗要塞的那枚实炮。在鼓舞人民革命斗志,使俄国开辟一个新纪元上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二)“反水”:炮口“反转”为哪般

  令人鲜为人知的是,十月革命胜利三年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再度开炮,但这次炮口对准的却是“自己曾经的信仰”,曾经的伙伴和战友的红军。在列宁心中,水兵就是革命的象征。对此,他感到非常痛心。

  内战结束后,经历战争创伤的国家,亟待步入正常发展轨道,而苏维埃中央却采取空想态度,将战争遗留下来的“战时共产主义”确定为和平时期发展战略。由于没有考虑具体国情使不少企业减产甚至倒闭。截止192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下降为1917年的21%。取消私人贸易,但合作社与国营商业缺乏相应发展,导致日常消费品与生产资料正常供应停滞不前。这种战时指令性计划,还导致权力垄断,官僚主义滋生。尤其“余粮收集制”,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贪大求全导致改革方向出现偏离。最后,苏维埃政府从农民手里所征集已不仅是余粮,甚至连口粮、饲料粮、种子粮都被征收一光,当时发展到最严重程度,政府甚至派人荷枪实弹到农民手中征粮。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切身利益,而且伤害了其生产积极性,甚至动摇到了社会根基。

  1921年2月28日,驻扎波罗的海的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直到1994年1月,“叛乱”才得以平反昭雪)所谓水兵“叛乱”,其实是表达了对苏维埃政府的政策严重不满。1921年10月,列宁在一次党代会上承认:“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相脱节,它没有促进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总结教训后,列宁作出果断决策,推行新经济政策。

  三、“阿芙乐尔”号炮口“反转”的历史警示

  “阿芙乐尔”号炮口的几经“调转”,尤其十月革命三年后,她的炮口瞄准红色政权的“反转”,让我们陷入沉思。

  (一)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共产党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便是人民群众立场和观点。《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毛泽东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力量,之所以登上历史舞台,那是因为人民的选择。人民有权选择你,也有权罢免你。共产党人时刻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支持,时刻不能做出有损人民利益的事情。因为,共产党也是人民的一员,受人民的监督。

  (二)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为己任

  邓小平曾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评判改革和一切事业得失的根本标准。共产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首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当下深化改革进入攻坚克难期,只要改革,就会损害一部分人利益,但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则要最大限度保证不受损害。要让人民群众率先成为改革的受益者,获利者。在战争时期,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才赢得今天之和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正是广大人民群众无私风险,才成就了今日国家之富强。因此,作为执政党,要时刻铭记人民重托,要始终牢记人民需求,并将人民群众所需所求当做紧迫的任务,要杜绝一切为官不为,脱离群众行为。

  (三)科学理论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并不断使其创新与发展

  毛泽东同志曾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今天的原则。不唯书,不迷信。如果时刻固守“拿来主义”,只能抱残守缺。任何科学理论与方法,当时间、空间变换了,未必就可以一成不变。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也许存在,但那样势必忽略了具体国情。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出现的空想主义,才导致了一系列脱离国情计划、政策的出台,忽视了国情,损害了群众利益,以至最终导致了1991年的那场悲剧。

  在圣彼得堡的“阿芙乐尔”号的游客中,中国人最多,那是因为中国人的社会主义情怀最深。“阿芙乐尔”号不仅象征着“曙光”“朝霞”,而且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憧憬与向往。不仅如此,她更像是一把时刻高悬于执政者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听候人民的召唤。

  (作者李扬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基地研究员)

来源:红网

作者:李扬

编辑:王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10/17/4449977.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