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凭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靠“拼资源”就能迅速发展的“神话”并不少见。这样的“神话”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造成了矿产资源的枯竭,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于是,在国家经济政策中就出现了二个新名词,叫做资源枯竭城市和生态修复工程。国内有许多县已被国家列入了资源枯竭城市名单。
所谓枯竭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为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早在十年前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显然,单纯的靠“拼资源”,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资源枯竭”。也因为如此,资源大县也就面临着更大的转型升级的压力。
湖南省内的一些资源大县,进行了有益的成功探索,找到了转型的问题,形成了一些比较科学且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以桂阳县为例,作为“资源大县”的桂阳县,可谓遍地是“金子”。 资源显示,桂阳县境内已查明的矿种多达60余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2375万吨,石墨保有储量1799万吨,铅金属量30.08万吨,锌金属量48.49万吨,锰43万吨,铁3082.7万吨,铜6.81万吨,锡9285吨。这么多矿产资源,真可谓是“遍地是金子”。有经济学家测算,桂阳全县现有矿产潜在经济价值800亿元以上,每平方公里经济价值2690.88万元,人均潜在经济价值为10.1万元。
正是这一种“遍地是金子”的先天优势,在某种程度上,很有可能会导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比如“挖矿”与“挖文化”之间是可以协同发展的,这也显然是一个有效转化资源的关键性问题。近日笔者在桂阳拍了一组桂阳夜景照片发在“朋友圈”中,许多朋友误以为是西湖、张家界黄龙洞。可见,人们只知道桂阳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县”。其实,桂阳正在实现由“挖矿”到“挖文化”的华丽转身。这个县正在像德国鲁尔区那样,将挖空了的矿山矿洞,变成绚丽多彩的矿山公园,当地叫宝山矿山公园,这对矿产资源大县而言,实属罕见。
桂阳将矿山的地下变成了“矿山公园”的同时,还引导将“挖矿”的资本引入“挖文化”。桂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三国时期,建安十三年(208),刘备遣赵子龙取桂阳郡,建安二十年(215),刘备与孙权以湘水为界分荆州,湘水以东的桂阳郡属吴。此外,桂阳还有蔡伦等历史名人,有阳山古民居、东塔公园和龙潭书院故址等名胜古迹。于是,桂阳通过“挖文化”,桂阳文化园便应运而生。文化园位于桂阳县城东北部的芙蓉新区,被网友认为是“西湖”的美景,其实是该县的文化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发展的强大动力。基于上述深厚文化底蕴,桂阳的决策者正在思考如何从挖矿转变到“挖文化”?因为,矿越挖越少,但文化却是越挖越丰富。因此,未来桂阳如何“擦亮”“历史文化名片”,是值得期待的。
应该说, 文化转型属于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一部分。事实上,“桂阳版”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 早在今年湖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参加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乌兰通报了2016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工作考评结果。桂阳县蝉联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位列第六名。
到目前,桂阳县重点瞄准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在工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等5个方面,进行靶向招商。先后成功引进了翔龙通航、桂阳(东莞)产业园、湘粤压铸产业园、楚荣家具、润华光电、豪利集团等重大项目。今年招商引资将继续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优势民企、战略投资者和行业协会等,引进一批企业关联性强、产业互补性高的产业主体,加速产业集聚步伐。
是的,产业升级和文化旅游需大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精力,因此需要有长远眼光。因为这是大投入,也是大载体、大机遇和大政绩。如此也有利于争取国家和省市层面上的政策与资金的配套支持,利于全县形成合力推进改革与发展。“矿产资源”大县实现转型升,桂阳县显然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我们期待桂阳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将产业、文化与旅游,实现科学融合,以促进经济社会更有质量的发展。
文/唐学伟
来源:红网
作者:唐学伟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