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色文化赋能 “大思政课”:激活新时代铸魂育人新动能

来源:红网 作者:张文娟 陈钦华 编辑:陈晓丹 2025-04-30 11:18:23
时刻新闻
—分享—

□张文娟(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陈钦华(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在新时代“大思政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红色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厚度、情感温度和实践深度,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和创新载体。它不仅唤醒了青年一代对革命历史的集体记忆,更通过多元化的路径创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澎湃动能。

深挖红色资源,构建立体化教学内容体系

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首要在于深挖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的立体化教学内容体系。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实践堪称典范,其通过精选馆藏文物制作的《延安·延安》系列微视频,以“文物讲述人”的形式,结合周恩来的纺车、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的煤油灯等珍贵文物,生动再现党中央在延安的奋斗历程。这些微视频吸引大批青年观众留言:“原来红色文物也能这么‘潮’!”上海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则通过“四馆联动”模式,将党的创建史、隐蔽战线史和军事史融入教学,通过展示第一部党章原件和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让伟大建党精神在历史细节中具象化。西柏坡纪念馆的数字化探索更进一步,通过3D建模和VR技术复原场景,学生可“穿越”至1949年沉浸式体验,让红色精神跨越时空直抵人心。这些实践表明,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需构建“三维坐标”:纵向厘清历史脉络,横向拓展研究维度,空间上推动数字转化,方能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教学资源。

创新实践形式,增强沉浸式教育体验

创新实践形式是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核心路径。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开国大典数字展厅”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复刻天安门城楼场景,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认识显著深化。嘉兴市设计的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研学线路,则通过AR技术还原中共一大代表的行进路线,学生深刻体会历史重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践更具学科特色,开发的“百年党史 红色金融”专题展,将校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贵州的探索则凸显地域联动价值,在《贵州教育大讲堂》2024年秋季开学第一课中,以“实景讲述+史料呈现”再现长征精神,贵州山川见证的不仅是历史,更是激励学生们创造未来的力量。这些创新表明,红色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通过科技赋能、场景重构和跨域联动,让青年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强化多维联动,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是红色文化释放育人效能的关键保障。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通过情景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演出和烈士家书诵读,让这里成为上海党性教育的“红色地标”。遵义会议纪念馆与高校的合作则实现资源深度融合,其与重庆大学联合开发课程,采用“双师授课”模式,场馆研究员讲解历史细节,高校教授剖析理论价值,虚拟仿真实验室更让学生亲身体验长征战略抉择的艰难。这些案例揭示,红色文化育人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协同机制,如,推行“红色教育学分制”,将学生在红色场馆的实践时长纳入思政课考核,有效推动校地合作实质化 ;如红色思政课,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革命先烈“对话”,这种情感浸润让学生们受到激励,立下志向。以上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红色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精神的传承。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红色文化正以其独特的精神力量为“大思政课”注入澎湃动能。当数字技术让遵义会议VR展厅排起长队,当井冈山的“红色小导师”在社交媒体获百万点赞,当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情景剧让党员干部热泪盈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红色资源的创新利用,更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破局之道。唯有持续深耕红色文化,方能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滋养中代代相传,培育更多时代新人。

来源:红网

作者:张文娟 陈钦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nograb/646948/74/1491920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