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湘商产业园内企业生产车间。
湘商,这个市场大潮中的弄潮儿,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世界各地取得不俗成就。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仅湘商中的“邵商”就有100多万人,年产值约4万亿元。近年来,这些湘商乘着“135”工程的东风,纷纷“归巢”创新创业。那么,各地园区又是如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9月14日红网)
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战略背景下,湖南通过实施创新创业“135”工程,正在兴起新的创新创业热潮,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
决策者是经济运行的导航者,对经济发展起到把握方向的作用。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用“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形容。这只“手”的指挥效果如何,主要看其决策的质量。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好坏。正确的决策,可以使经济得以腾飞;反之,不但不能对经济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2014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湖南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地作出了实施创新创业“135”工程的科学战略决策:即用两年时间“重点扶持100个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创新创业园,新建3000万平方米以上统一规划、功能配套的标准厂房,引进5000家以上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创新创业企业。
首先,湖南以标准厂房建设为抓手,以民营经济为重点,以创新创业为特色,全力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崛起步伐,带动湖南经济稳定高质增长。
其次,湖南依靠龙头企业,引来上下游配套企业,培育壮大产业链,构筑经济新支撑。各创新创业园区根据这一要求,千方百计“建链、补链、强链”,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发展集群化。
最后,湖南全省“135”园区还从用地、资金、工艺等方面,大力支持企业建设高标准污水处理设施,24小时监控废污水达标排放。许多园区同时出台措施,鼓励奖补企业采用节水节能工艺,引领园区经济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135”工程的全面推进,一栋栋标准厂房正在拔地而起,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助力湖南集聚发展、抱团发展和产业链条发展。一个个“高精尖”项目落地入园,科研成果加快产业化,新兴产业成功孵化,园区和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一大批创新创业园成为了全省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现代产业聚集区、经济转型升级先行区,为湖南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支撑、新动力、新希望。
湖南“135”工程的科学战略决策,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几年来,全省上下扎实推进“135”工程,成效显著。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培育了创新创业园126家,建成各类标准厂房3833万平方米,引进了创新创业型企业6038家。累计完成投资1325亿元,拉动民间等各类投资近4000亿元,创造就业45.5万人。
湖南“135”工程决策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成功实践,力证了科学决策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科学的决策,我们的工作就会杂乱无章、盲目迷茫。科学的决策,就可以规避创新创业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失误,促进创新创业活动健康协调发展。
展望未来,十九大即将隆重召开,今年注定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湖南全省上下正齐心协力、朝气蓬勃,在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向着“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美好愿景阔步前行。
文/张兴诚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