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七夕:让我们过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易木 2017-08-28 00:05:05
时刻新闻
—分享—

  又到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初七,我们传统的七夕节再次到来……喜悦,渴盼,兴奋!在众多中国传统节日中,这个节日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因为七夕——是“中国情人节”!

  中国人喜欢过节,也有许多光辉灿烂的传统节日文化,几乎每个月都有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粘合剂,充盈着亲情情结、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对家庭、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对同宗同源的民族情。可以说,过好传统节日,可以培育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但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时下,更多的“洋节”倍受青睐,比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甚至超过了中国人自己的传统节日。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于是,人们每年在某个特定的日子里以过节的形式与心爱的人一起度过,我们称之为过“情人节”。

  人们常说的情人节,一般是指每年阳历2月14日。这个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鲜花、贺卡、巧克力的节日。在这天,男女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随之在其他国家流行起来,而且许多中国年轻人也在每年的这一天热热闹闹过节了。

  其实,中国也有情人节,而且更久远,更有文化内涵。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另一个是七夕节。

  究竟哪一天更适合为中国情人节,一段时间以来莫衷一是、看法不一。许多专家学者引经据典进行论证,认为元宵节、三月三才是中国情人节。不过,无论把哪一天当成情人节,都说明中国是有情人节的,并且历史悠久、神秘传奇、内涵丰富。

  与某些专家的观点不同,民间却一直认同七夕节就是中国情人节,这不仅在于七夕有着神奇独特的文化魅力,还在于七夕有着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我也认为,把农历七月初七定为中国情人节更为正宗。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的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这原本是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相传七夕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唐朝王建有诗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之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那时乞巧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简直成了人的海洋,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庆的节日。

  七夕节还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一头老牛相依为伴。老牛感其善待,面授计谋,教他如何娶织女为妻。

  一天,众仙女到凡间沐浴,藏在暗中的牛郎突然拿走了织女的五彩衣。惊惶失措的众仙女穿衣飞走,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和织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一年后,织女生了龙凤胎。

  老牛临死之前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遇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老牛埋在山坡上。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织女回去。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着一双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挥,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间变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从此,牛郎、织女只能眼泪汪汪,隔河相望。

  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相会。于是,人间喜鹊飞上天空为他们搭桥,谓之鹊桥会。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民间姑娘信以为真,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天动地,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颂,成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东汉时,就有诗歌《迢迢牵牛星》赞颂牛郎织女的爱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唐代时,白居易的《长恨歌》把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推向了高潮——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宋代时,词人秦观的《鹊桥仙》这首歌咏爱情的千古绝唱,更是写到了极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时至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故有人称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

  在西方,圣瓦伦丁殉难的纪念日成为“情人节”,这是表达对真爱的渴望、追求和珍惜。未婚的、已婚的、求婚的都可以选择“2.14”作为自己和心上人之间互通心声的特殊日子。在中国,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又何尝不是牵动万千有情人的动人爱情呢?相识、相知、相恋和相思等爱情情绪,都在“七夕”相会那一天迸发。因此,把“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不是有理有据、最合适不过吗?

  在中国当下的文化语境中,“七夕”已不再是一个悲情的故事,更多的承载是“温馨”。不管对夕阳老人、忙嫁娶的大龄未婚男女,还是90后的青春恋人来说,“七夕”都多了一份特殊的意义。在这个日子里,重读一下牛郎与织女的神话故事,在《长恨歌》那凄婉动人的诗句里去重温一下中国历史上那段著名的生死恋歌,再带着一份特殊的心情去赴一个节日的约会,不就是一件浪漫的、妙不可言的、有意义的事吗?

  然而,随着网络普及和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一些既不沾节气,也没文化传统,更不是舶来的洋节的特定日子,却逐渐演化为与爱情有关、带有娱乐性的节日了。比如,5月20日——“网络情人节”;8月8日——“分手节”;11月11日——“光棍节”……究其原因,竟然是数字谐音和数字象形: 5月20日的谐音是“我爱你”;88的数字谐音是“拜拜”;而11月11日连续4个“1”,个个都是“光棍”,形象地表达了“形单影只、形影相吊”的意思。这些节日的出现虽无多大意义,许多人却过得不亦乐乎,充其量是多了娱乐调侃、时尚浪漫的元素,只是为满足情侣们个性化的需求而已!

  更不容忽视的是,西方的情人节早已经悄悄渗透到了无数年轻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一个重要节日,反而对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忘得一干二净了。虽然他们对西方情人节的来历和意义并不完全知晓,但这并不重要,玫瑰花、巧克力、戴戒指、穿婚纱……虽为西式,但也已经没人在意它的源头了……只要能时尚、浪漫、温馨,表达浓情蜜意、深情厚谊、真心实意、一心一意就够了。

  传统是民族的根和魂。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不继承、不弘扬,却在别人的文化里乐不思蜀,我们有何颜面和资本数典忘祖?作为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七夕赋予了太多情感的想象空间与神秘的美感。牛郎织女那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的婚姻生活,充满着劳动气息和生活气息,辛苦劳作、互相扶持就是他们爱情的全部,也是中国几千年爱情婚姻的最高理想。这种善良本分、质朴纯真的思维方式包含了生活的真谛、永恒的价值,应该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今天,在七夕中国情人节来临之际,呼吁滚滚红尘中的所有中国人都来过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也真诚地祝福普天下的有情人,爱情甜蜜,幸福美满!

  文/吴展团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8/28/440626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