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李红梅:共享发展的理论来源、科学内涵和实践维度

来源:红网 作者:李红梅 编辑:易木 2017-07-12 10:52:0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本文系“共享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峰论坛的代表发言,作者系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法学博士李红梅。文章认为,共享发展首先是一种发展理念,其次是强调发展是多发展主体、利益共享式发展。因此,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价值原则,是指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的发展。为此,就要保证发展条件的人民共有性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发展过程的人民主体性(共商共建)即劳动过程的劳动民主,发展结果的人民共享性即劳动成果按劳分配为主体。

(李红梅)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共享发展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两极分化式发展批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式的科学揭示。共享发展理念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五大发展理念,针对发展动力、发展结构、发展代价、发展环境、发展结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方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

  共享发展首先是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多层次性。共享发展分为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方面是指多个发展主体在发展结果分配上,拥有平等索取权;量的方面是指平等不等于等量,平等的享有权利仅仅是指资格的平等,并非等量的平均索取权。共享式发展在质与量上定义应更加精确化,可分为非等量式共享发展和等量式共享发展。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共享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在按劳分配下有劳动质量的差异,在按需分配下有需求能力的差异,共享更多是指机会和资格。在基本生存必需品方面是等量共享,由于人的需求、才能、个性、偏好的差异,在发展品和享受品的共享方面,只能是相对共享。

  共享式发展的多主体。共享式发展是公有制为主体下的多市场主体平等的共享式发展,共享的主体领域有公私、城乡、阶层。共享的主体有公有制企业、私营者企业,有工人、农民及大学生群体。

  共享发展的渐进性与全面性。是人的发展之路的里程碑和新阶段。共享是一个涉及机会、能力、过程和结果的概念,是动静结合,绝不是指分配结果的相等或者不等,体现在人的发展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参差不齐,是有次序演进的过程,渐进性,一是来自生产力、技术水平、制度的渐近性,生产关系改进的渐进性,社会大众意识形成的渐进性。人们自己愿望的自觉性、清晰性。二是人们对于集体主义和公有制的强烈需求程度,最终会成为公有制发展和完善的强大动力和民意基础。共享的全面性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

  三、共享发展的实践维度

  实践上,在制度安排、政治立场、精神秩序和价值观建设上坚定地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1、共有: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分配权、话语权和精神自信的源泉。物质独立是一切自信的来源。所有权是共享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共建:公有制要和人民建立实质联系才能保障发展过程的人民主体性和发展结果的人民共享性。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发展而动态调整。公有制的量化是指公有制所有者的权利落实到每个公民的头上,不是把资产分到每个人。

  3、加强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能力建设。理论落地比理论创新更重要,可操作性是理论的生命,而理论的可操作性来自对人民利益、需求、兴趣、特点、习惯、方式的全面了解。使党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的内在需求、生命渴望和行动指南,变成人民积极热心投入的波澜壮阔的富有秩序的行动。提高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驾驭能力。提高党领导经济、领导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掌控能力,夯实共享发展的经济基础、精神基础和政治基础。

  4、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民生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民生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民众的个性化需求、消费特点和消费趋势,实现经济为人的发展服务,而不是相反。

  5、增强人民获得感和制度归属感。做实公有制和人民之间的联系,使经济成果回归人民。使人民真正感受到和公有制的紧密联系,与公有制结成紧密的利益联盟,从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成命运共同体。

来源:红网

作者:李红梅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7/12/435388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