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吴金明:共享发展的时空结构、影响因子与精准扶贫

来源:红网 作者:吴金明 吴双 编辑:许敏 2017-07-12 16:39:2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本文节选自“共享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高峰论坛的专家发言稿,作者系湖南省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吴金明(下图)和长沙医学院教师、中南大学法学硕士吴双。文章认为,当前推进我国共享发展的关键,是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为此,必须立足“精准扶贫”,围绕“提供能力与机会、促进贫者自立”的要求,构筑起互利共生或一体化共生的“利益联接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抓好产业扶贫,实现最低水平的共享。

  共享发展的时空结构

  共享发展有其特殊的时空结构,它是由紧密相联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有机合成。其中,全民共享是目标,全面共享是内容,共建共享是基础,渐进共享是途径,贯穿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价值是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从空间结构看,共享体现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和共建共享。共享主体是全民共享。虽然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不让一个人掉队,但绝不意味着没有差别,要让付出更多劳动、更多努力,拥有更多知识、更多资本,创造更多价值、做出更多贡献的人得到应有的份额,但同时要把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区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梦的实现,共享发展将放大到国际,共享空间将越来越大,惠及主体会愈来愈多。共享客体是全面共享。全面共享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缺一不可。其中,经济共享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共享,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政治权利、精神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共享需求将不断增强。全面共享包括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的共享。发展权利共享是共享的逻辑起点和先决条件,发展机会共享是共享发展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所在,发展成果共享是共享的重要体现和必然结果。共享行为是共建共生共享。共建共生是共享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人人参与、共建共生,才能推动发展,才有共享之基。共生是独立的组织之间以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为目的所形成的组织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既有互补共享型和互补竞争型共生,又有“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社会实践中只有互补共享和互利共生才能实现充分共享。从时间维度看,共享表现为渐进共享。作为我国的价值追求和既定目标,共享发展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可分成生存型、小康型、殷实型和富裕型共享四个不断递进、渐进达成的共享,其中,最高级次的是富裕型共享,最低级次的是生存型共享。尽管脱贫的标准明显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但由于完成的时间要求是同步的,加之扶贫攻坚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所以,两者的命运是融为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适应最低级次即生存型共享发展需要,必须推进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共享发展的影响因子

  影响共享发展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四个因子:一是限制因子:贫困户占比、贫困程度。不能用劫富济贫的方法,而是通过做大“蛋糕”与增量分配的办法不断降低贫困户占比,不断减低贫困程度。减少贫困的关键在于给贫者以能力和机会,扶贫之路在于贫者自立!决不能依赖“从摇篮到坟墓”的“贝弗里计划”,避免出现牺牲效率的“漏桶效应”。二是稳定因子:中产阶层比重及其保护政策。中产阶层最讲“理性”,而“理性”则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一个稳定的民主社会,首先是一个中产社会。虽然,任何时期都离不开富人阶层,但打江山靠无产阶级,守江山靠中产阶层。所以,要实现共享发展,就必须大规模地培育中产阶层,不断提高中产阶层的比重,且有效地保护其利益不受侵害,应成为我国现阶段所有经济政策特别是分配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活力因子:富人比重及其投资能力与创新者比重及其创新能力。共享发展“蛋糕”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者及其投资能力与意愿(亦即富人的欲望及其资本运作能力)和创新者及其创新能力与水平,共享供给的规模和水平主要取决于这两个要素,是这两个要素的乘数效应,亦即:R=C T.(R为共享供给,C为资本的力量,T为知识技术等的创新力量)。要实现有质量、高水平的共享发展,就必须推进多元投资主体特别是富人和多元创新主体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协同共生,这是共享发展的“活力因子”。要使这一因子不至于走向“沉寂”,就必须不断地引入足够的政策刺激或者颠覆性的创新或技术突破。四是折扣因子:三大“二元结构”及其破解程度。一国或地区的共享发展程度明显受制于共享主体所处的社会结构:在一个自由流动的社会里,共享发展程度要高得多;而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共享发展的程度要低得多。亦即影响共享发展程度的“折扣因子”是那些可以导致社会自由流动或封闭的因素。1952年至今,我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二元结构”和“经济新二元结构”三大“二元结构”叠加影响的格局,深深地限制了共享主体的流动与共享内容的分配,从而成为深深影响我国共享发展的“折扣因子”。尽管上述四大因子都对共享发展产生影响,但在不同阶段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早期受限制因子的影响大;后期受稳定因子、活力因子和折扣因子的影响作用要大得多。

  生存型共享发展与脱贫攻坚

  目前我国处于最低级次的生存型共享和中间级次的小康型共享并存的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要求是推进精准扶贫。为此应把握好三个基点:精准扶贫的核心是产业扶贫。扶贫不是给钱输血,而是要强化能力与机会供给。因此,知识教育、技术培训与实现就业对每个贫困家庭都很重要。同时,扶贫有其内在规律,即遵循扶贫工作层级递进的逻辑来推进:第一层级为救济式扶贫和教育扶贫,解决贫困户的素质起点与生存要求;第二层级为基础设施扶贫与异地搬迁扶贫,主要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第三层级为产业扶贫,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脱贫提供产业支撑;第四层级为体制机制扶贫,例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碳汇产业,增加转移性支付等。尽管每个时点上上述四个级次的扶贫都同时发生且交叉推进,但扶贫工作的策略与重点基本上是遵循“救济式扶贫主导”-“设施扶贫主导”-“产业扶贫主导”的递进逻辑;而且,救济式扶贫必须以户为单元,基础设施扶贫必须以村为单元,产业扶贫则必须以合并后的村或乡镇为起点,这样才能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目前,虽然救济式和设施型扶贫尚未结束,但产业扶贫已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实现“互利共生”。当前我国扶贫必须坚持从“偏利共生”“输血式”扶贫转向“互利共生”“造血式”扶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扶贫扶心智、扶贫扶能力、扶贫扶机会,实现稳定脱贫,促进共生共享。从我国30多年来的扶贫实践看,“自力更生的减贫模式”更多的是强调“偏利共生”,而2013年以来的“精准扶贫模式”更多的是注重“互利共生”。事实上,救济式扶贫应更多地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而设施扶贫和产业扶贫更需要帮扶,特别是产业扶贫必须是“互利共生”或者“一体化共生”。建议以“万企联村(联乡)”方式促进贫困户“互利共生”,并立足贫困村这一基本单元,促进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维度一体化共生。“互利共生”的重点在于建好利益机制。产业扶贫的关键,是要建好利益连接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三大机制,保障精准扶贫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贫者自立。建好利益连接机制,变“扶持到户”为“效益到户”。要建立健全以贫困户为基点、贫困村为单元、以扶贫效益为核心的扶贫开发利益联结机制,构筑和创新“政府扶龙头-龙头联村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扶贫体系,推动市场主体和贫困农户双赢。建好权益保障机制,既保障弱势群体——扶贫对象的收益权利又保障扶贫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利益;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和“保护扶贫龙头企业的稳定利益回报就是保障扶贫户利益”的基本理念。同时建好分散、担保和补偿有度的风险防控机制。

来源:红网

作者:吴金明 吴双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7/12/4353802.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