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援非护士背后,是并不奢侈的大国情怀

来源:红网 作者:宋飞 编辑:易木 2017-06-21 17:13:33
时刻新闻
—分享—

邓全英在中塞友好医院与当地护士共同为邹知航护理。

  “感谢中国(湖南)第19批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护理组护士长、郴州市中医院的邓全英,感谢邓护士长像母亲一样照顾我”。这一封感谢信的作者,是中国山东籍援非工作人员,25岁的邹知航。(6月20日红网)

  在医护人员的职业圣典《希波克拉底宣言》中,有这样一句誓言:“我的义务是基于病人所处的软弱不利的地位,以及他必然给予我和我的专业能力完全信任。”用职业的眼光来看,医护人员悉心照料病人,这本是职责所在。而对于一位工作中生病的职工,向照顾自己的白衣天使表达感激之情,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当两个中国“小人物”的故事,发生地点变成了非洲塞拉利昂,它就拥有了不同的意义。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毛泽东主席曾写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白求恩的伟大,在于当时国内条件之艰苦,也源于献身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之凤毛麟角。而邓全英护士和邹知航事迹的感人,在于同样的条件艰苦,也在于他们是千千万万援非国人的一员。

  非洲的条件有多艰苦?这一点通过邹知航的得病,以及其救治过程就可见一斑。而通过媒体报道,我们也不止一次地听到国内的演员、导演等提到在非洲拍戏的惊险。而对于塞拉利昂,喜欢“小李子”的观众恐怕对电影《血钻》不陌生,其故事背景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塞拉利昂。今天的塞拉利昂肯定不会那么可怕,但是作为踏足异国他乡的国人,援非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家庭,都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极富挑战”的选择。

  他们的选择让我们感动,而千千万万个他们的义无反顾,让中国人的大国情怀在非洲有口皆碑。最近有国内著名动作影星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在非洲取景拍戏,他说到自己出入贫民窟时在身上贴了一面中国国旗,而当地人都愿意和这个“Chinese”热情打招呼。这位明星将这一切归功于中国国家实力的强盛,这自然是原因之一,但笔者认为却并不是全部理由。

  大国不止一个,但并不是每一个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都受到世界人民的爱戴。退而言之,所谓国际主义精神,本也和国家大小无关。白求恩来到中国时,加拿大还没完全脱离英国的统治阴影,但白求恩无疑成为了国际主义的最强标识。中国的强大,是全体中国人团结建设的结果,而中国在非洲同胞眼中的友好,则靠的是不知凡几的志愿者抛家舍业的努力、不计私利的奉献乃至牺牲。

  生活在市井之中,我们容易将“大国情怀”束之高阁,但邓全英和邹知航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这并不是什么奢侈的“大政方针”,而是每个人骨子里都可以找到的人道精神。“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我们的古训,而作为传承了2000多年的圣典,医护人员的誓言每每令我们感动的内容也如出一辙: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

  邹知航应该感谢救护他的邓全英,而享受到国际社会礼遇的明星或其他国人,则更应该感谢邓全英和邹知航这样的援非者!

  文/宋飞

来源:红网

作者:宋飞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6/21/433140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