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青春正好,莫负韶光丨6月6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2017-06-06 15:19:03
时刻新闻
—分享—

今日关键词:高考

  唯有经历过苦难,才会懂得改变命运的机会有多么珍贵。

  我想这是从那个时代走来的人们最深切的记忆。

  1977年,命运的齿轮漏出一道光——恢复高考的消息倏忽间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路。田间地头、偏僻街巷,少年稚子、不惑知青,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渴求通过高考抓住这一难得的上升渠道。

  高考于他们而言,不是简单的青春与热血可以描摹。

  正如参加了1997年高考的湖南新化人袁中华所说,“在报名的人中,有很多是老三届的毕业生,有带着孩子来报名的,还有学校的老师来报名的……我当时就明白,有多少人希望通过这次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恢复高考,无疑是将命运的航向重交给自己掌舵。

  在命运的齿轮打开以前,吴跃跃那双能将《G大调》《蓝色多瑙河》等钢琴曲演奏得如流水般倾泻的手,那双能够撩拨琴弦发出赛马嘶鸣的手,只能在望城县满眼的稻田里,操作打谷机。

恢复高考当年,长沙市一中的一个考场。(唐大柏摄于1977年)

  收稻、打谷,直到精疲力尽。对他来说,最残忍的不是拙劣的命运,而是本该圆满的命运被撕扯得如此拙劣。

  恢复高考,就是他的一道光,灰暗的煤油灯、被狂风掀翻的屋顶、没有油腥的饭菜,都没能阻挡住他对重塑人生的渴望。

  1977年,他踏进高考考场。两个月后,在那个录取率极低的年代,他收获了两份录取通知书。

  如今的吴跃跃,已经将二胡这一国粹,演绎到了太平洋彼岸。不知多年以后,午夜梦回,他还记不记得踏进考场的那天早上,是飘着小雨,还是明媚的阳光?

  时间的钟摆向前游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之而来的是社会更加快速的流动,这个国家的活力与创造力,正在被逐步点亮。

  正如有论者指出,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尽管试题不难,但许多考生连最基本的题目都不会答。可是几年之后,试卷难度提高不少,考生的答题水平却大大提高。恢复高考,让更多的人走出蒙昧,走向理想。

  而关于高考的记忆也由苦难的改变者,转为青春的记录者。如今的少年们再谈起高考,改变命运的作用已然淡化,青春、悸动成了高频词汇。

  黑板上斑驳的光影,和窗外一浪浪的蝉鸣,是他们17岁那年,对于青春最后的记忆。一切有关青春的伤痛、拼搏、眼泪,都在拿到考卷的那一刻,汇聚成笔下的力量。

  然而少年们安然的读书生活,却并不意味着苦难已然远离,它只是蜷缩在了偏僻的角落,却依然困扰着弱势的芸芸众生。

长沙市一中考点外,考生相互拥抱。(图/李健)

  农村孩子的读书路,注定充满坎坷。就像雷磊在《走到只剩我一个》里说的,对于更多的农村学生来说,他们会逐渐消失于上学的赛道上,出现在田间地头和打工者拥挤的火车上。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虽然高考农村考生录取总量有很大的提升,早在2005年,高考录取农村考生数量就达到了303.81万人,已经超过了城市考生的269.27万人,但是重点高校中农村考生的数量却有减少趋势,农家子弟集中于普通院校,“寒门难出贵子”成为一种现实。

  如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阳光,享受到选拔的公正,是每一个省,是我们的国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就湖南而言,从2016年的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最多可降20分录取,到2017年的农村学生可自由选择普通计划和专项计划,再到教育公平、教学质量、学费负担、大学就业等等方面,湖南的努力,一直在路上。

  明天,已到不惑之年的高考会再一次如约而至。当它的苦难正在消解,当它承载着更多人的青春与理想,作为已然经历过的前人,我们唯有一句嘱咐,“青春正好,莫负韶光。”

青春正好,莫负韶光。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铃声敲响,2B铅笔的笔尖离开涂满的答题卡,每个人的前路,都有了自己的方向。

  那些并肩作战的老友,那一颗悸动的心,都随着一张高考试卷,被尘封在那个永远的夏天。

  从此以后,山高路远,再也不能一抬头,就在课桌的间隙,看见你的笑脸。

  很多年后,再拂去记忆的烟尘,对于高考,我们回忆的,通常不再是某个选择题的对错,而是那曾经拼过全力,不曾后悔的青春。

  文/雁丘

  【“品读”专栏2017年第34期(总第88期)】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6/06/431515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