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深眠不知日月浅,醒来丝路已新颜丨5月16日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2017-05-16 15:58:28
时刻新闻
—分享—

今日关键词:一带一路

  仿佛梦了千年。

  醒后,深锁的记忆里都是马蹄尘、车后烟。

  烟尘滚滚里,是那个少年模样的小师傅,惜别的最后一眼。

  仍记得,他从山间用怎样的小心把我带回,又是用着怎样的赤诚心肠,把三湘四水的烟雨桃花,收进我这陶泥坯子塑成的瓶身。

  手塑火焠,描云画蝶。和小师傅一样的工匠们,在铜官窑里躬身打磨,只为把自然的拙朴幻化成带着体温的瓷器;只为把那一份领自山水的云雾山青,还给得自山间、却已泥胎换骨的陶瓷瓦罐。

  月光和诗赋,被制陶女小心翼翼地刻写在釉面上,又被小师傅接过,细致放入窑内烧制。于是当时的风物,便被清晰定格在了这满带湘水气息的陶瓷上。

  件件匠心之作,在寸寸手泽之中落成。

  让人与我们甫一对视,便油然而生茫茫的清水,涤荡了凡尘世间。

  装箱上路,马车辘辘声里,宽阔辽远的湘江泊满了商贾官船。满船的陶瓷,便要在此启程,载着一江的希冀,远航天涯,去开拓海外陶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珠——‘黑石号’沉船唐代长沙窑瓷器展”在长沙市博物馆开幕。

(“海上丝绸之路的明珠——‘黑石号’沉船唐代长沙窑瓷器展”)

  千年之后,我悠然醒转。一样的日月,却是截然不同的天地:

  “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名为‘黑石’号。

  船只的结构为阿拉伯商船,装载着经由东南亚运往西亚、北非的中国货物。这艘沉船上装载约6万多件中国瓷器,其中长沙铜官窑瓷器就有5.6万多件,其数量之巨,品相之精,艺术之美,举世皆惊。”

  或许这是不幸的商船唯一的庆幸,千年前一次偶然的沉船,竟使得瓷器的故事得以留存。无言的瓷器,分明在用自己的泥胚彩釉,诉说那个色彩斑斓的浪漫时代。

  惊艳世人的手艺师傅早已不在,但他们留下的艺术之作,却清晰记载了唐朝时陶瓷技术的繁荣,以及远销海内外的鼎盛商业。

  据不完全统计,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如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巴基斯坦和肯尼亚等。长沙铜官窑是唐代最为活跃的商业性外销瓷窑之一,并由此开辟了一条往南亚、通北非的“海上陶瓷之路”。这是与另一条陆上丝绸之路齐名的商贸之路。恢弘而壮丽,感怀而沧桑。

  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讲到,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

  湖南的铜官窑,更是丰富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

(铜官窑里“碎片的记忆”)

  瓷器,与丝绸和茶叶一起,通过陆海两条通路走向世界。物质交换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从唐到清,千年以来,瓷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成了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物资,成了中外国家交往中的尊贵国礼,为中国带来不菲的外贸收益,更影响西方出现追捧中国文化的热潮。

  丝绸之路的脚步,延伸在世界的版图上,拉近了国与国、民与民之间的距离。就像中国的茶叶漂洋过海传到英国后,铸成了举世闻名的下午茶文化,贸易鼎盛、商贾云集的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也刻下多元的印记,从“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墙多海宝”,到长沙铜官窑的不少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化的痕迹,世界文化,正通过这两条商贸之路,交汇共生。

  正如人民日报报道,经济领域的互联互通,让“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时至今日,在全球化日益深入、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情况下,大家互通有无的,就绝不仅仅只有物质生产,更有精神文化。

  于是,顺应而生的,一个跨越时空的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一带一路”,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应者云集。

(红网“‘一带一路’从未缺席的湖南”专题截图)

  如今,深眠在海底的陶瓷已然重见世人;它们出生的铜官镇,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以期重现唐朝盛景;孕育了铜官窑的三湘大地,正积极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为对接“一带一路”做着充分的准备。

  而换了新颜的“丝绸之路”,也正迎接着一个大时代的到来。

  文/雁丘

  【“品读”专栏2017年第31期(总第85期)】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易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5/16/4295201.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