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雷学业:充分发掘苗族传统美食文化底蕴

来源:红网 作者:雷学业 编辑:司马清 2016-12-21 10:05:38
时刻新闻
—分享—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聪明智慧、勤劳善良、英勇不屈而又崇尚美食的民族。苗族的饮食习俗,是经过五次历史大迁徙,从江湖平原移居我国西南山区后,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而形成的。它既保持了农业民族的某些特点,又适应了山区的生存环境。高山峻岭及溪涧河流等地理和气候条件为苗族美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环境,使苗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生、冷、腌、腊、野、辣”等饮食风味。

                              (具有苗族特色的民族舞蹈表演)

  古老的民族历史,美丽的西南山区,天然的美食食材,成就了西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以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为例,油茶是城步的传统饮食,它是城步苗家迎宾待客时必备的饮食佳品,一日三餐均可食用。苗谚云“一碗强盗二碗贼,三碗四碗才是客”,这是对城步茶礼的概括。油茶是城步苗族人民的传统特产,是城步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每餐油茶要喝三四碗,最好喝成双数。

  苗族饮食不仅仅是美味可口的独特佳肴,更是富涵数千年苗族历史文化底蕴的精神食品,是历代苗族人民为生存而长期与自然和社会进行艰苦、智慧斗争取得的结果。每一道传统美食的背后,都有一个优美或凄凉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代代相传,更增添了苗族美食的神秘色彩,为苗族美食铺垫了浓郁的文化底蕴,无不让客人在品尝苗族美食的同时,陡然增添出诸多惊叹和迷恋……

  “城步油茶”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口味之所以这么香这么甜,其生命力之所以这么强这么久,除了其主料非常丰富工艺极其复杂营养相当丰富外,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更是令人惊叹。据城步民间传说,城步油茶最早始于三国时期。当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南下南蛮地区七擒七放孟获,孟获共有八个老婆,其中最小的一个被乱兵所杀,其余七人逃入深山老林,因为缺少食物而又饿死六人,余下一人爬入林中“蛮子”(苗民)的一间茅棚内,被“蛮子”以“油茶”相救,才得以保住性命,正好这天是农历三月初三。孟获仅剩的这位女人回到他身边后,对以油茶救她生命的“蛮人”心存感激,便将“蛮子”请到其府中天天为她打油茶吃,并要孟获下令于每年的三月初三举行“油茶会”,以示纪念,“三月三”油茶会习俗流传至今。孟夫人也成为城步油茶的“鼻祖”,被称为“油茶之母”。两千年过去,城步油茶比过去用料更精美工序更复杂味道更醇香,三月三的“油茶会”“山歌会”规模更空前,苗乡大地处处传唱“油茶歌”,人人会跳“油茶舞”。新中国成立后,城步苗族文艺工作者精心创作了动人心弦的“油茶歌”,排练出了优美迷人的苗族舞蹈“油茶舞”。“油茶歌”唱道:“姑娘巧手打油茶,水甜茶香遍苗家。金杯玉钵捧在手,敬向毛主席献油茶。”这段歌词尽管只有短短四句,但因其内容精炼、特色浓郁、感情丰富、声韵动人而被《人民日报》等多种报刊登载。

  苗族地区盛产“六谷”。“六谷”又称“苡米”,是一道苗族人民的传统美食。亦可入药,滋补健身。城步苗民种植六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苡米就被东汉朝官称为“珠宝”。《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征“交趾”(南蛮五溪地区),曾食薏米,觉得味美可口,遂引种内地。而马援的悲剧结局,也缘起薏米。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名将,史称“伏波将军”。晚年他率军远征“五溪蛮夷”。由于岭南地区湿热,马援的很多士兵都感染了“瘴气”,先是手足麻木,下肢肿胀,然后全身浮肿,生命危在旦夕,马援忧心如焚。这时当地一些土著苗民告诉马援,用薏苡仁煎水服用,可以治疗瘴气。马援用这个方法果然治好了士兵的瘴气。在班师回朝时,马援特地装了一车苗乡特产苡米回去。然而朝中一些奸佞小人却诬告马援私自带回一车珠宝,据为己有。但是当时马援圣眷正浓,光武帝没有计较。后来马援再次出征岭南,不幸打了败仗,命丧军中。此时朝中奸佞小人旧事重提,说马援当年装的就是珠宝。光武帝勃然大怒,追夺了马援的“新息侯印”。

  糯米也被城步苗民视为“珍宝”。因为古代糯谷产量很低,亩产不过百多两百斤。如贵宾来访,主人家十分看重的话,就会煮糯米饭招待,以示特别尊重。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一定要蒸糯米饭、打糯米糍粑吃、熬糯米酒喝。祭祀活动时,也会以糯米饭或糯米糍粑献祭。苗家姑娘出嫁、苗家青年接亲、新娘回门等重大活动,也要带一定数量的糯米饭或糯米做的“阴米”作礼品。当地苗谚云:“长安香禾米,香飘两三里;一家煮饭百家香,冇菜呷得五大碗,有菜呷得一鼎罐。”清乾隆年间,为震压湘桂黔边界苗民大起义,清廷在长安营建立了“宝庆理瑶同知府”,当地军政部门因长安香禾米奇香而将其作为向清廷进贡的特产,长安香禾米摇身一变成为“贡米”。

(乌饭)

  城步苗民至今还在食用一种特殊的糯饭“乌饭”。“乌饭”是用糯米与从山上采来的乌泡草、南天竺、夏巴藤等草木的叶子浸成乌汁的水煮熟成饭,因饭色乌红而得名。至今还在流传与此相关的两个凄美故事。一是城步杨姓苗民吃“乌饭”,缘起于宋代杨家将杨文广兄妹。相传杨文广南征广西时不幸被俘,关在柳州内罗城里,其妹杨金花多次给兄长送饭,都被狱卒抢吃一空。金花无奈,生出妙计,到山中摘来乌泡草等熬出乌汁,和入糯米煮成了一锅“乌饭”,用竹篮装好,内藏密信和短剑,嘱兄里应外合歼灭敌人。金花手提竹蓝将乌饭送进监狱,狱卒见饭色乌黑疑有毒而不敢抢吃,便送给了杨文广。文广饿得正慌,大口把乌饭吃完并发现了密信和短剑,得知妹妹已带兵埋伏在内罗城四周,便勇猛地从狱中冲杀而出,与妹妹里应外合,将敌人歼灭,占领了内罗城。从此,杨姓苗民吃乌饭的习俗遗传至今。另一个是城步蓝姓苗民吃乌饭的习俗,缘起于明朝开国大将蓝玉。相传蓝玉因功高震主被朱元璋诛杀后,其族人冒死将蓝玉头颅装入谷萝内藏好连夜逃出京城,马不停蹄赶回其祖籍地城步扶城峒(今丹口),蓝玉的头血已将萝内稻谷染得乌黑,族人不忍吃用稻谷,就留作种子,来年撒在秧田,结果长出了紫黑色的稻米,秋天结出血乌色的谷子,其米粒也呈血紫色。蓝姓后人为纪念祖公,便将蓝玉被斩杀之日——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忌日,各家各户不得生火煮食并在前一天煮好乌饭,做好乌糍粑,敬奉祖先,然后全家同吃一餐乌饭,而糍粑则留待初八日冷食,或宴请宾客。但这种“乌米”品种从不外传,只在蓝姓内部自种自食,世代相传。

  文化底蕴是每一道美食的灵魂,离开了文化底蕴的支撑,再好的美食也没有生命力,令人食之乏味。而美食的文化底蕴越厚,其流传就会越久越广,长盛不衰,世代相传。因此,苗族饮食文化既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风味,同时也要改革创新,继承和发扬并重。我们的苗族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饮食文化理念、方式、技巧,反映了各个时代社情民俗,充满着时代特色。即要把古老的苗族饮食文化与当今人们的饮食理念结合起来,以满足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让苗族美食在特色旅游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作者简介:雷学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苗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湖南省苗学学会会员、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研究领域为苗族历史、文化、民俗和苗族古代文字。)

来源:红网

作者:雷学业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6/12/21/4168864.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