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宋智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用“三个更”凸显了文化自信的独特内涵、重要作用及其在“四个自信”中的特殊地位。那么,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到底来自哪里呢?
来自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薪火相传5000多年、弦歌不绝的璀璨文明,中华文明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拥有跨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中华文明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宝贵品格,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天下为公、重义轻利”的价值观等伟大智慧,历经千年,世代延续,渗透在中国人的骨髓里,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中,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巍然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血脉和魂魄。
来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风风雨雨的革命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险、宁折不弯,甘于奉献、奋发图强,谱写了一部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朽的精神特质,也为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革命文化财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这些红色基因已经渗进我们的血液、浸入我们的心扉,是我们传承红色江山的精神航灯和信念路标。
来自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到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时期;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迈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指引着一个曾经危在旦夕、一穷二白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带领着一个积贫积弱、饱经磨难的民族昂首踏上了伟大复兴的光荣征程,一次次刷新了发展速度,一次次让世界为之瞩目, 13亿多中国人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也空前提高,特别是“中国梦”的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亚投行”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等极具中国哲学智慧的重大方略和外交思想,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华文明正在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融中熠熠生辉。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难以赢得尊重,更不可能行稳致远,甚至会滑向悲剧的深渊。当然,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更不能坐井观天、管中窥豹。中国既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又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汲取着世界一切优秀文化的养分。我们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不忘本源、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新贡献的中国”。
“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为我们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向,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本文原载7月22日《湖南日报》,原标题为《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宋智富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