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接受凤凰卫视专访。在专访中徐守盛认为,如果硬要说湖南在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上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的创新思维,那就是湖南人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不甘心落后的,都是要想争第一的。
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湖南“不东不西,南不挨珠江,北不靠长江”,但是,湖南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创造了让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都赞叹不已的“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个中小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等近200项新中国工业“第一”均诞生于此。为什么湖南的科技创新如此强劲,笔者认为,离不开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科技创新寄予厚望。湖南省领导一致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转型升级的第一驱动力”,因此把科技创新作为湖南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抓手之一。科技创新最终要靠什么呢?人才!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是创新的核心要素。
为了引进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湖南省委、省政府先后组织实施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计划、新世纪121人才工程、芙蓉学者计划、创新人才“百人计划”等专项计划,目前已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43人,在湘服务的外国专家达5000多人,有力推动了湖南科技创新水平再上新台阶,使湖南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其次,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科技与资本结合。上世纪60年代,中国有了原子弹之后,个别西方国家曾经嘲笑中国有弹无枪,在科技创新转化上也是如此,有了科技成果并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只有把他们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为祖国建设做出真正意义上的贡献。
为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湖南省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长沙银行、上海浦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专门为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2014年,又设立了总规模为3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有力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催生了一批战略性高新产业。
再者,不断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创新。一是对科研院所实行企业化改制,倒逼科研院所走向市场化、企业化的改革之路。湖南省通过实行一院一策、一所一策的分类改革,将省内的72家科研机构中的39家转制为企业,13家改为公益类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加快了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了创新动力,挖掘了创新潜力。
二是对科研人员强化精神与物质激励,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两个70%”的激励政策,创新了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分配机制,释放了科研院所、企业和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2006年以来,湖南产生专利4160项,应用专利2430项,获国家奖励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5位,大大激活了湖南的科技创新“基因”。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湖南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湖南现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点落后。但笔者相信,随着湖南科技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湖南转型升级不断深入,七千万湖湘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必将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文/乔东
来源:红网
作者:乔东
编辑:许敏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