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古祠堂,是珍藏在汝城大地的一部厚重典籍,记载着千年古县的喜乐哀怒、兴衰荣辱。虽然,它曾饱经沧桑岁月的侵蚀,封面已经斑驳,书页已经泛黄;但是,翻开书页,却依然散发出扑鼻的书香。
廉文化的大讲堂
汝城古祠堂,最令人怦然心动的、最精彩的就是濂溪祠。濂溪祠,即现在濂溪书院的前身。宋嘉定十三年,汝城人为纪念曾任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令的周敦颐建濂溪祠。后经几易其址,至明嘉靖年间,再建于桂树岭上,增加讲堂和学舍,取名濂溪书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千百年来,《爱莲说》中这句经典,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在这篇文章中,周敦颐以莲的高尚品格,隐喻做官的廉政,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道出了做清官的准则:要像莲花一样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始终保持自己高洁和气度;要像莲花一样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正直坦荡。
在汝城县城老街上黄门街口的一座古桥边,有一个叫范家的村庄,村口屹立着一座叫“绣衣坊”的石头牌坊。“绣衣”是监察御史的别称。绣衣坊造型雄伟,雕琢精美,是全国唯一一座专为旌表监察官员的牌坊,也是湖南省石牌坊建造时代最早的一座,被誉为“湖南第一坊”。从绣衣坊走进去就是范氏家庙,是范氏家族的宗祠,建于明代,比绣衣坊略早。祠堂装饰气势恢宏,横梁下悬挂大量的名人题赠的匾额,最引人注目的是明代兵部尚书王守仁(王阳明)题赠的“世笃忠正”匾额。在范氏家庙的左边,还有一座祠堂,叫“中丞公祠”,门口立着范辂的石像。中丞公祠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祠堂面阔三开间三进深二天井,建筑面积342平方米。
中丞公祠和绣衣坊均是为纪念范辂而建。范辂,汝城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初授行人,历任南京御史、福建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江西提刑按察司副使、密云兵备副使、江西、福建左右布政使。任上冒死斗争,坚决反对宦官与宗室勾结,作奸犯科,扰乱朝政,图行谋反。中丞是御史中丞的简称,堂号“紫微堂”为明世宗钦赐,以示恩宠并光耀范氏族人。横梁下悬挂有名人题赠的匾额,最珍贵的是中厅横梁下悬挂的清代著名书法家范廷扬所书的《范辂传记》木刻匾。
在汝城古祠堂之中,特意为纪念清官所建的祠堂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如津江村为纪念明代清官朱海所建的克纪公祠和豸史第、外沙村为纪念明代太子太保朱英所建的太保第等等。
在汝城,无论是在朱德题匾的津江朱氏祠堂,还是在卢氏家庙“叙伦堂”、叶氏家庙的“敦本堂”、李氏家庙“陇西堂”,这些祠堂的墙壁上,大多写有很大的“忠孝廉节”,或者“忠孝礼义廉”字样,其中都有一个“廉”字。由于受这种廉文化的熏陶,在漫长的历史中,从汝城走出的清官不计其数。
一座座汝城古祠堂,就是一座座纪念清官的丰碑!
多姿多彩的文化名片
从汝城的村庄布局来看,汝城人民有群居的习惯,随便走进一个村庄,都是屋连屋、房连房,一座座、一间间,一栋栋、一片片,都是几百上千人同住在一个村庄。
走进汝城的村庄,每一个村庄有一座或几座祠堂。在汝城,当地人最大的事情就是建、修祠堂,同一个村庄,一个姓氏有一座祠堂;同一个村庄,同一个姓氏,一个派系有一座祠堂。所以在汝城现有的309个行政村中,现存710多座古祠堂,其中保存完好的300多座,汝城是名副其实的“古祠堂之乡”。
每一座古祠堂,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都有各自特有的文化底蕴,包含着各自特有的理念和思想。检阅一座祠堂,其区别于另外一座祠堂,要从祠堂的堂号、堂匾、堂联等地方开始。
堂号,也就是祠堂的名号,一般悬挂于祠堂神龛的上方,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堂联,指古祠堂的对联,其作用是解释堂号。在汝城,各姓氏族人同居一地发展繁衍,以郡望为堂号者,就会有多个姓氏立用相同的堂号名。所以每当看到堂号,就可知其源,但并不一定就知其姓,一般还要参照堂号下面的堂联释意,即可知其家族的姓氏源流和家族光辉。宗族祠堂一般为三进式厅堂,在中正堂的正上方,堂号作横批,堂联居左右。堂联的内容是陈述本家族郡望及历史上本姓显赫人物主要事绩。
堂匾,指直接书写或者悬挂在祠堂内的匾额,有祠堂门匾和厅堂挂匾等。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几千年来,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汝城古祠堂中的一朵奇葩。它与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建筑、民俗、文学、艺术、书法相结合,其写景状物,言表抒情,寓意深邃,具有极大的文学艺术感染力。悬于堂门则端庄文雅,挂在厅堂则蓬荜生辉,虽片辞数语着墨不多,望之却巍然大观,令人肃然起敬。
以汝城的土桥金山古祠堂群中的叶氏家庙为例。土桥金山叶氏家庙的堂号称“敦本堂”,含敦本睦亲、敦本务实、盘根念祖之意。本,古时多指农业,《宋书·武帝纪中》:“公抑末敦本,务农重积,采蘩实殷,稼穑惟阜。”唐孟郊《蓝溪元居士草堂》诗:“读书业虽异,敦本志亦同。”清冯桂芬《序》:“阅其书:勤农桑,疏沟洫,重学校。大恉以兴教化、敦本厚俗为务。”看到“敦本堂”这3个大字,仿佛看到了一个耕读世家的繁荣景象。悬挂在祠堂门口上方的“叶氏家庙”堂匾,十分明朗地告诉我们,这座祠堂乃叶氏家族所属。“世系由来根叶尹,家声自昔著崖州”,这副堂联则告诉了我们金山叶氏的由来和根源。
凝聚人心的文化宝典
汝城古祠堂,是安放祖先神位、祭祀祖先、举行重大活动、办理婚丧喜事、摆酒宴客等重要场所。津江朱氏宗祠每年正月的故事会和三月初三的族人祭祖、范氏家庙的香火龙祭祀,就是汝城古祠堂祭祀或者聚会的最壮观的场面。
汝城古祠堂,更是族人制定族规、实施族法、商议族内大事的议事大厅。
族人、祠堂、族谱,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每隔60年(一轮甲子)修一次族谱,是汝城乡间雷打不动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一个宗族历史的记载,也是维系一个宗族的重要纽带。族规,是族谱里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宗法制度下家族的法规,是同姓家族制定的公约,用来约束本家族成员。族规条款往往置于卷前,以示重要。民间所谓“国有国法,族有族规”,反映了家族规约对族人的影响力。
汝城宗族族规,奉行儒学和理学,坚守“忠孝礼义廉”,弘扬真善美,遏制假恶丑,善恶分明,与时俱进,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如汝城何氏2011年修族谱时制定的《后户族规》:公德要遵守,处事要诚信,敬老要心虔,赡养要尽责,学习要刻苦,创业要勤奋,业务要精通,从政要清廉,婚育要依法,家庭要和睦,邻里要团结,恶习要戒除。诸如此类的族规还有许多许多,内容和主旨大同小异。
透过汝城古祠堂这一部古老而绵长的书卷,依稀可以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基因,富强、文明、和谐、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早已孕育于我国传统文化之中。
汝城古祠堂——这部沧桑古籍,任凭人们翻阅,它以自己独特的韵律给人以文化的启迪,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
(《新湘评论》2016年第01期)
来源:红网
作者:龙之美 华军平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