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出台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两个月后,文化部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之后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规范化的时期。湖南食品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审是2007年以后开始的,第一批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没有进行食品美食的评审,是从第二批开始的。至目前为止,湖南省级食品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1个,省级的16个,其中3个是美食民俗。
在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加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特定规律,有利于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紧密地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培养更多后继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奠定持久、深厚的基础;有利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食品美食类制作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技艺中的庞大内容,我们认为还具有以下几个现实意义:
一、重视食品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增强民族体质与素质。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从炎帝开创农耕文明,种五谷,吃熟食,到神农氏的稻作文化,尝百草,制陶器,由此才有了蒸、煮等烹饪方式;从商汤王的厨子伊尹帮助商汤王打败各诸侯建立商朝,现在我们把伊尹被尊为“食祖”,到周朝的礼制,都是从饮食开始的,或者说都与吃有关,“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包括食品美食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饮食文化历朝历代始终都是世界领先。为什么我们国家饮食文化这么优秀,这么领先世界,而我们获得食品美食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数量比例如此之少?其原因是各级重视不够。还有就是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个别知名专家对食品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审提出了明确的限制。我认为把食品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食品安全问题挂钩的观点是错误的,恰恰相反,食品安全问题是因为我们传统的原滋原味的手工制作技艺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很多传统食品美食的制作技艺已处于濒危状态,中央电视台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引起巨大反响就是很好的证明。广大人民群众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原生态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食品美食出现在市场上。如果这一工作做好了,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护手工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更好抵制市场上的假冒伪劣食品,乱用添加剂、防腐剂的食品,更好的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二、重视食品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调整,有利于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品”。
市场上的食品美食都来源于农产品食材,用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生产出的产品,很受市场欢迎。我们认为,商品的市场化,决定了农业的产业化。获得食品美食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满足人民群众的返璞归真、绿色、健康的心里需求,有利于促进市场销售,提高产品的销售量,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
三、重视食品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有利于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食品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的、有型的文化遗产一样,都是文化遗产,很多文物古迹是一个旅游观光景点,那么,食品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就是一个好的旅游业项目,而且,旅游和购物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当然,还有一个怎么用好这个资源,和策划炒作的问题。
四、重视食品美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有利于增加企业赢利能力,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安化黑茶就是一个比较很典型的实例。2007年我省开始将食品美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当时安化县没有申报,后来特事特办,赶在国家级评审前申报了。安化黑茶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黑茶企业由原来一家,一下子办了100多家,黑茶也由过去的几毛钱1斤,长到了几十块、甚至几百块钱1斤,开发了“茶马古道”旅游景点,成了全国有名的黑茶之乡,县财政收入将突破50亿元,解决了好几万人的就业。这里要指出的是,安化黑茶的崛起,是2000年的上海世博会一个极好的机会,世博会组委会规定,只有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品才可以进入中国馆,所以安化黑茶进入了。而并不是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或“地理标志”的产品就能够进去的。安化黑茶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文化也是生产力,也是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并取得经济效益的实例,也将有利提高文化部门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
(作者系湖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来源:红网
作者:李安鸣
编辑:司马清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