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屠呦呦:希望中医药更好地护佑人类健康

来源:红网 作者:屠呦呦 编辑:程赛 2015-11-18 11:27:30
时刻新闻
—分享—

  像往常一样,2015年10月5日晚上,85岁的屠呦呦在北京的家里,与老伴儿一起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一段画外音传出自己的名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来自日本、爱尔兰的两位科学家,因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共同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成为中国科学家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人。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有些意外,却又不是很意外。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而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句来自《诗经》的名句正是我名字的由来。宋代朱熹曾注称,蒿即青蒿。这种坚韧扎根于山野间的平凡野草,似与我有着平生不解的缘分。为了发现青蒿素,我几乎和疟原虫“斗”了一辈子。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都有数亿感染者,并导致数百万人死亡。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均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抗击疟疾,但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原有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通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
  
  1967年5月23日,出于军事需要,我国启动了举国体制的抗疟新药研发——523工程,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组成了抗疟新药研发大军,协同攻关,其目标就是找到新型有效的抗疟疾新药。也是各种机缘巧合,39岁的我临危受命,成为研究课题组组长。
  
  我带领科研团队从历代医学典籍、本草和偏方入手,进行实验研究。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最终,我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了中药材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经过那么多次失败,我也曾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弃。遍查典籍,多方分析,直到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而非煎服,温度成了关键。由此出发,研究团队试着采用低温提取,首次以乙醚为溶剂,制备出具有明显抗疟效果的青蒿提取物。后经研究证实,用乙醚提取这一步,是保证青蒿素有效制剂的关键所在。我提出的这个想法,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以及进一步研究青蒿都至关重要,保证了整个研究的不断推进。
  
  在此基础上,团队又分离纯化出青蒿素,并与全国多个研究团队一起展开深入研究,这一项提纯,竟做了190次。1971年10月,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证明,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经过不懈努力,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复方蒿甲醚……多个青蒿素类抗疟药先后诞生。至此,我国利用青蒿素抗击疟疾达到了新的高度。
  
  1978年,中医研究院中药所“523”研究组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表彰。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荣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随着青蒿素药物走出国门,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如今已显著降低,人类对于抗击疟疾有了“利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得到挽救,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这也成为我科学生涯中最大的满足。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还是需要创新,需要继承与发扬。科学研究需要实事求是,不能追名逐利,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努力去做,好好搞医学研究,让中医药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成果,更好地发挥其护佑人类健康的作用,这便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新湘评论》2015年第2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屠呦呦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11/18/384293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