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袖清风”非清官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程赛 2015-07-31 14:07:00
时刻新闻
—分享—

  清朝才子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了一个“微故事”:当一名庸官对阎王炫耀自己为官一世两袖清风时,阎王痛骂他庸碌一世,没有为老百姓做出一点实事,还不如木偶。
  
  看来阎王真的铁面无私,明辨是非,这也为我们提拔任用干部提供了参考。
  
  在古人的服饰中,是没有口袋的。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间束有一条带子,随身携带的散碎东西可揣在怀里。官员则穿长衫,袖子特别宽大,便于放些银两、诗词文章等。古代的贪官在受贿时,也就把钱财放进了自己的衣袖里。倘若官吏廉洁,没有贪赃受贿,两袖中除清风外,自然别无所有。后来,“两袖清风”逐渐成为了官员廉洁的代名词。
  
  但“两袖清风”者就是清官吗?我看未必。一些人认为,只要不出腐败问题,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只要不吃拿卡要、与民争利,就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是好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是将做清官与当庸官混为一谈。看看历史上那些“堂前木偶”式的清官吧,几个又能流芳百世、清名长存呢?
  
  唐玄宗开元元年为宰相的卢怀慎,廉洁朴素,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大官以后,没有随着身份高贵而改变,妻子儿女仍然寒冷饥饿。而且所得到的俸禄赐物,还常常毫不吝惜地送于亲戚朋友,是个公认的好官、清官。虽品行端正,廉洁无私,但卢怀慎在政务上却碌碌无为,是个典型的“无为”官员。任职期间,他自知与其同殿的名相姚崇相比,能力不在一个档次,因此,事务都推让给姚崇,自己则概不问事,姚崇说什么就做什么,被称之为“陪伴吃饭的宰相”。
  
  北宋神宗时的王珪,也是这样一个无所作为的高官。虽然居相位16年之久,政务只是得过且过,无所建树。每每遇到朝廷大事,他少动脑筋,不献策略,仅仅是个上情下达的“传声器”。每次上朝呈送奏章时,跪拜皇帝高呼“取圣旨”;皇帝批阅后跪喊:“领圣旨”;出殿见人就说:“得圣旨”。总之,事事依圣旨而行,惟上是从、马首是瞻,世人讥笑为“三旨宰相”。
  
  世人有“清官”情结,自封建社会迄今,民间对好官的称呼皆为清官,顶礼膜拜之极。当然,真正的清官能够推动历史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形成精神力量,应该人人敬之、代代相传。然而卢怀慎、王珪之流,虽廉洁自律、勤俭节约,宽厚沉稳、谦和礼让,能配得上好官、清官的称号吗?公道自在人心,历史早有论断。这样的好官,不过是充当“好好先生”;这样的清官,就是为乐得清闲自在。其实,历史上的“包公”包拯、“青天”海瑞等清官之所以受人爱戴,关键在于他们具有多重可贵品质和人格魅力,包括正气、勤政、谏诤、执法、爱才、律己、家教等各个方面,而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仅为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说,“两袖清风”者并不等同于清官。
  
  时下,有少数领导干部虽然两袖清风、不贪不占,但作风散漫、尸位素餐,办事拖拉、效率低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的官员不但不是清官、好官,也与贪官一样危险。这些人一旦蒙混过关,长期掌权执政,就会贻误事业、耽搁发展。所幸,党中央高瞻远瞩,看到了这种危机、发现了这种危害。近年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查,腐败、作风一起抓,腐败现象和“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从政环境、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然而,问题又来了!大多数官员确实收敛了,害怕了,不再行贿受贿,不再公款吃喝,不再公车私用,不再迟到早退......可是他们在埋怨“为官不易”的同时,也“为官不为”了:求稳怕乱、瞻前顾后“做样子”;空喊口号、不见行动“唱调子”;安于现状、按部就班“混日子”;回避矛盾、遇到困难“绕弯子”;不敢担当、推诿扯皮“撂挑子”;掩盖问题、欺上瞒下“捂盖子”等等。老百姓感慨,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情更难办了。一批轻松自在的当代“清官”就此产生。
  
  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封建社会尚且如此,今天更容不得“逍遥官”乐逍遥、“太平官”享太平!或许基于此,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重点要解决干部能下问题。这不仅是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的有效举措,也解决那些所谓“清官”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突出问题的有力武器。愿利剑发挥威力,造福大众!
  
  文/吴展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吴展团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7/31/375389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