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通道县紧紧抓住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好机遇,立足县情,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围绕“生态发展”和“农业为旅游兴”的发展思路,将现代农业与精准扶贫产业相结合,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2014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1.5亿元,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73元,获批湖南省特色县域经济(文化旅游)重点县。本期,“智库在行动”独家对话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长青,看看通道县作为传统的山区农业大县,是如何在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区中凸显湖南“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和怀化“桥头堡”作用。
(杨长青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论道湖南:请问通道县在推进现代农业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杨长青: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为主轴,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怀化市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为契机,将现代农业与精准扶贫产业相结合,紧紧围绕“生态发展”和“农业为旅游兴”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奋力“旅游二次创业”,加快农业“接二连三”步伐,以万佛山农业科技园建设引领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发展“精品、特色、优质、高效”现代农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抓规划引领,推动现代农业科学有序发展。注重规划的引领作用,坚持规划先行,先后制定了《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万佛山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规划》以及与产业相关的《生态县建设规划》,对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区域布局、产业规模进行科学合理规划,避免了建设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错位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现已形成了以万佛山农业科技园为核心,东面花海、南面蔬菜、西面果园、北面中药材的农业产业布局。
二是抓产业发展,加快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突出政策引导。出台了《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奖励暂行办法》,由县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现代农业发展引导基金,扶持奖励规模种养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星级农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发展,形成财政、企业、社会、群众多层次投入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基地建设。在确保粮食种植面积20万亩、粮食总产量8万吨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农业产业。目前,全县已建成优质超级稻基地7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47.8万亩、油茶林基地6.9万亩、生猪养殖5.32万头、优质肉牛3.73万头、中药材基地2万亩、蔬菜基地2.55万亩、青钱柳1万亩、休闲农业体验基地10万亩、红薯5000亩,十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初具规模。狠抓品牌创建。实施农产品创牌战略,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拓市场。加强与湖南农大、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了“牛百岁”、“有嚼头”、“耶啰耶”3个省级著名商标和“源田生学斗”、“源田生芥兰”、“源田生菜芯”3个绿色食品商标,完成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14个,产地认定达4.5万亩,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万亩,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增强。
三是抓平台建设,增强农业园区辐射带动效应。万佛山农业科技园创建于2010年,计划总投资7亿元,现已完成投资3.5亿元。自园区创建以来,通道县将农业园区建设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把园区当做景区建,农业按照工业抓,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产业、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园区聚集。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加快园区内道路、标准化大棚、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入园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和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5家,初步建成了百亩铁皮石斛示范园、千亩玫瑰观赏园、万亩优质蔬菜园等特色产业园,实现年产值4亿元。同时,以园区为平台,不断拓展通道农业科技园建设内涵,建成了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多种发展层次,形成了覆盖123平方千米的大园区模式。以园区为引领,实行“订单产业”,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种养殖产业,形成群众持续增收的精准扶贫产业,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2014年6月,万佛山农业科技园成为怀化首个获批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现成为怀化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的核心区之一。
四是抓农旅融合,实现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依托“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围绕“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思路,积极打造“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复合型旅游农业综合体。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组和个体,依据不同的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投入开发建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结合生态、民俗和红色三大旅游资源,初步形成了万佛山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百里侗文化长廊农耕文化体验基地、县溪江口中药材风光基地三大休闲农业版块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休闲农业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县现已建成标准化生态休闲农庄20余家,带动发展休闲庄园、体验基地10万亩。
五是抓适度经营,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科技园区、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合作组织、经营大户等五大市场经营主体。成功培育省、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1家,2014年完成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6.8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33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9家,省级示范社6家;新培育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54个。创新经营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运作模式,相互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融合发展。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采取委托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大户集中,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近年来,累计流转农村土地13.75万亩。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机总动力发展到29.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3%以上。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了信息服务、经融支持、农村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农村现代物流等五大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现代农业服务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论道湖南:通道县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杨长青: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一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县省级龙头企业仅1家,市级龙头企业仅10家,且大多数龙头企业还停留在“小、散、低、弱”状态,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年来,虽然农村合作组织得到较快发展,但真正起到组织农户生产、联系产品销路、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作用的不多,没有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产业协同机制。二是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基本还是粗放经营、靠天吃饭,农业机械化使用率低;在生产技术上,大多依靠传统经验,先进生产技术应用不多,产品科技含量普遍偏低;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只进行简单的筛选、包装,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农业产业技术力量薄弱。由于科技人才及能人不愿长期奉献基层,本县农村青壮年劳力又多外出务工,现代农业发展缺乏劳动力,在乡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先进实用技术与农民之间“最后一公里”往往不能贯通。
第二,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农田灌溉、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条件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老化陈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目前,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16.4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61.2%,灌溉100亩以上的水库仅23个,农田水利的支撑作用和保障能力明显不足。
第三,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不畅。由于没有高铁、高速未全通等交通因素制约,到长沙6小时、桂林3小时,物流成本高,农村销售体系又不健全、市场信息滞后,小规模兼业农户无法与大企业、大市场形成有效衔接,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造成农产品滞销,农户增收困难。
第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由于各级经融部门对农村新增贷款需有担保或抵押物作为放贷条件,农业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担保物,社会上的投资担保公司利率高,经营主体贷款难、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仍然突出。2014年全县各项存款金额、贷款余额分别为42.2亿元、13.5亿元,存贷款比例明显偏低,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的力度不大,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缺乏资金支持,制约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论道湖南:对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杨长青: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建议加大构建外向型农业生产平台力度。边远山区基础差、底子薄、生产成本高,发展外向型农业企业十分艰难。建议上级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派遣一批熟悉市场、懂技术、会管理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帮助企业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深化农产品加工和对接市场信息,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大、市场化程度高、品牌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牵动,带动合作组织和农户朝标准化、产业化等外向型农业发展。建议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实行“互联网+农业”模式,为企业和农户搭建政策法规、农产品供求、价格、技术指导等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农户、企业、专家直接互动交流渠道,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建议加大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善农村民生的必然选择。建议上级加大对中小河流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综合开发、林道、机耕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和服务能力。同时,提高边远山区贫困县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补助标准,免除或适当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三是建议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通道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但实际享受的优惠政策不多。建议借助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契机,制定更加优惠、更加灵活的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落实现有的支持农业生产优惠政策力度,如加大生态公益林补偿力度,推动现代农业均衡发展。
作者简介:杨长青,男,湖南中方县人,197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湘潭大学在职研究生,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在《怀化日报》、《鼓楼》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十余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杨长青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