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他在回答记者关于简政放权改革的问题时表示,改革确实很疼,而且在加深,面还会扩大。因为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3月15日红网)
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时下,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了审批式的管理,要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不愿放权”“害怕晒权”的“管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存在“剪指甲”、“明放暗不放”现象。根治这些“顽疾”,必须有忍痛下刀“割腕”的决心与魄力。
忍痛下刀“割腕”,方能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当前,在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政府职能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此,通过简政放权,在“放开手”的同时“抓”好监管,通过优化机构、调动人员、更新手段,把该加强的政府职能切实加强,把该管的领域管住管好。去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这表明,权力的“减法”正在换来市场和社会活力的“加法”甚至“乘法”效应。协调好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既是改善公共治理、打造现代政府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做到取信于民的有效保障。只有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实现完美配合,才会真正激发市场活力。
忍痛下刀“割腕”,方能打通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今年中央政府要重点抓好的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不能法外施权;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探索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模式等方面工作,都会在地方落实。在这一点上,哪个地方在理念上先转过弯,就能在下一程的简政放权中先占一筹。打通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深化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当忍痛下刀“割腕”,不再出现简政放权玩“数字游戏”、社区“万能章”或群众“难盖章”、“明放暗不放”、“奇葩收费”等现象。当然,简政放权不等于放任。简政放权的目标,绝不是让市场、社会主体超越法律规范“任性而为”,而是把该放的权力放掉的同时,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我们期待中央简政放权精神在基层不折不扣地被执行到位,真正实现施政利民惠民。
文/周玉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周玉生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