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开国领袖毛主席爱吃辣椒,辣几乎成了湖南性格、湖南文化的代名词。这个代名词,在今年的新春成了一种旋律。这不,春节刚过,《湘辣天下》一歌,就在网上走红。歌词也辣得可以,盛赞“香辣劲道的灼人滋味”。并宣告:“豪门盛宴都不爱,就爱这个味。”
俗话说,画龙点睛。概括湖南、宣传湖南要恰到好处,抓住湖南最有特色的辣来做文章,是《湘辣天下》这首歌出奇制胜的地方。歌词写得很美,好山好水之中,湖南人的“吃货”尽生猛鲜活地“抖擞”在歌里,湖南人的豪情万丈也倾泻其中。辣,是歌的灵魂。歌的旋律,也很辣。
唱歌的亚伦帝尼,款款深情;听歌的人,深受鼓舞,慢慢地领悟歌的含义。
按照毛主席的说法,辣是有革命性的,不辣不革命,凡是革命的大都吃辣椒。辣椒,也只有毛主席,才被提到了这个高度。他老人家乐观地阐述了饮食与一种事业的关系。其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未尝没提到这个问题。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的饮食观,是简朴的,也是比较平和的,但从文本上来说,阐述得没有味道,没有个性,是他那中庸之道的投射。而毛主席对辣椒的说法,酣畅淋漓,属于那种拨动历史乾坤的巨人的兴会表达。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酒。酒是中国的国粹。武松在景阳冈喝了三十六大碗,那吊睛白额大虫,就毙命于英雄的赤手空拳间,于是,山东这地方的酒,就被张艺谋们演唱成:“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一人敢走青杀口。”传说一次一个湖南人与几个北方大汉在一起比酒,湖南人不胜酒力,情急之下,掏出口袋里事先准备的一大把红红的干辣椒,说,我们比吃辣椒吧。把那串辣椒往口里一丢,让那几个北方汉子目瞪口呆,连连甘拜下风。可见,辣椒,也是让人心生敬意的。
毛主席对辣椒革命性的论述,是就近代以来湖南人天生卓绝、英勇无比说的。虽然,曾国藩的湘军没有革命性,但敢打硬仗、死仗的余勇可贾,谭嗣同也不是革命家,是维新志士,但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牺牲精神,在少年毛泽东心中都留下了强烈印象。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以后,从三湾改编到转战陕北,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到“宜将剩勇追穷寇”,跟随他出生入死的战友,很多都是湖南人,后来,革命成功之后的授勋,元帅将军,湖南人“层见叠出”,这些湖南人,都是吃辣椒吃得火星直冒、汗湿衣衫的革命家。因此,毛主席对辣椒的论述,是基于事实判断的。
这是辣的历史使命。《湘辣天下》一歌引述了杨度的诗,“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也引述了毛主席的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些诗,为湖南的气概与精神,作了注脚。实事求是说,辣椒只是一种食物,它的功用,还可以任人评说,但由辣椒折射的湖南精神,却是中华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我们阔步走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我们党已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在大革命历史时期牺牲的吃辣椒的湖南革命家,他们的事迹,镌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永垂不朽。新的历史时期,湖南人也以火辣辣的情怀,撰写了改革开放的新的传奇。如今三湘大地,八百里洞庭锦绣如画,老百姓的餐桌上,琳琅满目,《湘辣天下》的歌词作了描述。五十七度湘,已经成为小康湖南的一个鲜明标志。
羊年春节刚过,《湘辣天下》一歌以劲爆之势,在三湘大地传唱。这是一种新的气象,也是一种好的预兆。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全面”,按下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快进键。湖南的各级领导干部,怎样不忘辣的历史使命,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加油站,检修加油再出发,全身心地调准镜头,聚焦深化改革的硬骨头;湖南的老百姓,怎样编制自己幸福生活的图景,相信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还要有那么一股辣劲,那么一种火热的追求。相信吧,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2015年的春天,我们对着高山说,我们对着原野说,请长出漫山遍野的红辣椒,让辣的历史使命,永远在湖南的路上。
文/龚鹏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龚鹏飞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