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邝奕轩:湖南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九大困境

来源:红网 作者:邝奕轩 编辑:宋飞 2015-01-29 14:40:07
时刻新闻
—分享—

  近年来,湖南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农村居民生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水平,为全面建成我省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湖南农村发展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基础设施落后,农田小水利设施成为重要瓶颈
  
  一是生产性基础设施隐患较多。湖南大部分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老化,尤其是农田小水利设施保障能力不足,尚有3.75万个村(占全省行政村83%)的小型农田水利亟待建设。二是流通性基础设施滞后。湖南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滞后,部分乡村交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公路建设更是困难,农村公路管养依然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农村公路养护工艺普遍落后,施工技术水平不高。三是社会性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足。湖南部分地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网破、线断、人散”现象,农技推广人员呈现“兼业经营、知识结构老化”特征,农业生产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四是服务性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比如农村饮水配套设施不足,使得湖南140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农村要素持续外流,“谁来种田、谁来养猪”成为关键问题
  
  一是农村资金持续外流。信贷资金偏离农村、向大城市集聚趋势明显,2012年全省县域存贷比仅为46.8%。二是优质农村劳动力资源大量外出。2012年湖南农民工总量达到1470.8万人,占全部农村人口的41.5%。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是农村从业人员中受教育水平最高、平均年龄最低的群体,“谁来种田、谁来养猪”成为关键问题。三是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存在失衡现象。据相关调查,土地流转在用途上,首先是商业开发,以房地产和工业用地为主,其次是经济作物,最后才是粮食生产(最需要土地流转的);在区域上,流出人口最多的偏远山区和基础设施较差的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心村和抛荒地,造成本来就稀缺的土地资源大量浪费和闲置。
  
  三、农业结构严重失衡,粮猪型单一结构仍是农业经济支柱
  
  一是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比例不协调。种植业、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中,种植业占比为54.07%,林业、牧业和渔业占比分别仅为5.3%、30.35%和5.71%。种植业在农业中占绝对份额,形成湖南农业产业发展失衡的畸形结构。二是种、养殖业内部产业之间比例失调。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7.66%,经济作物仅占19.89%。养殖业中,生猪仍是主要的畜牧品种,2012年猪肉产量占全省肉类产品总产量的94.05%。传统的粮猪型单一农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三是农业多功能开发不足。湖南农业多以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生物农业、休闲农业等市场潜力大的产业发展不足,休闲农业集群效应低下。
  
  四、农业经营大多处于小农水平,抗风险能力低
  
  一是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2012年,湖南耕地流转面积为1031万亩,仅占全省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1.6%,同期相比,江苏省、重庆市耕地流转面积占耕地承包面积比重分别达到了49.9%、36.1%。全省仍有近八成的农田处于分散经营中,农业经营方式主要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家庭生产为主。二是农业和工业、流通业脱节。2012年,湖南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只有20%,大大低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80%的农产品还是以鲜销为主。全省绝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规模以下企业,农产品加工多为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率比较低。三是农业现代生产要素配置不足。2012年,湖南省水稻机插率仅为30%,比江苏省水稻机插率低40个百分点。农业现代技术应用水平不高,2012年,湖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55%,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五、农村不少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土地利用效率低
  
  近年来,湖南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很多地方的小学校舍被闲置。农村文化建设依然薄弱,一些乡村文化活动设施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部分农村地区发展的产业市场缺乏长期规划,产业一旦转型,就失去原有市场功能,以至于这些市场资源低效率使用,甚至闲置、浪费。农村土地资源闲置态势更是严峻,大量土质肥沃、灌溉条件良好的良田大片闲置、荒芜,甚至用来作为建筑用地和垃圾场,农村抛荒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双改单”的隐性抛荒现象较突出。
  
  六、农村公共服务短缺,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一是城乡义务教育结构差距扩大。部分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落后,校舍、教学设备等公共教育资源不足,存在校车安全隐患、寄宿条件差等现象,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外流现象突出,师资力量削弱等。二是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数量和质量偏低。2012年湖南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1.93人,低于2011年水平。农村卫生人员整体素质偏低,2012年湖南农村卫生人员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仅占2.5%;具有正稿职称、副高职称的卫生人员仅占6.1%,以助理、士级职称为主的卫生人员占比为67.1%,1.7%的待聘人员还没有职称。三是基本民生保障的城乡差距较大。城乡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如目前城市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为250元,但农村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只有104元,相差1.4倍。
  
  七、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社会管理成为空白地带
  
  一是人口空心化,农业生产“农民荒”。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年轻一代农民返乡务农的意愿普遍偏低,造成湖南农村人口空心化,形成“农民荒”问题。二是产业空心化,农村发展乏力。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收益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农业满足于自给自足,非农产业以商业服务与食品加工为主,规模小、经济效益低。三是服务空心化,社会管理滞后。近年来,湖南农村“老无所依”、“幼无所靠”的状况普遍存在,许多高龄留守老人仍承担着耕作土地和抚养孙辈的双重压力,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286.1万农村留守儿童中,有很多教育监护和安全保护得不到有效保障;村干部素质持续降低,社会稳定的压力增大。
  
  八、基层组织运行成本太高,现代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基层政府机构臃肿。湖南省人口在全国排列第七,但是乡镇级区划数(乡、镇)却居中东部第一、全国第二,基层组织的运行成本非常高。二是财权、事权与职权失衡。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可用财力减少了,但是责任却依然在乡镇。乡镇财权、事权与职权失衡,增大了乡镇工作协调和开展的难度。三是财政供养人员偏多。湖南省财政每年拨付资金支持全省村级组织运转,2012年,财政经费由村平4万元提高到了5万元。基层财政供养人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地方“养干部”现象突出。四是监督成本高昂。湖南出台了相关措施监督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甚至是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落实情况也列入监督检查范围,政府监管成本直线上升。五是现代能力有待提升。基层政府职能转变比较缓慢,服务意识不足;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思想不解放,缺乏改革创新精神,抓不住农业农村发展的着力点;农村社会矛盾化解、利益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社情民意反映的渠道尚不畅通,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九、农村生态环境隐患较多
  
  一是自然灾害频发。近年来,湖南自然灾害不断,灾害分布点多面广,灾害损失严重。水旱灾害成为制约湖南农业发展的重要障碍。二是水土流失形势严峻。湖南水土流失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在水田人均水平低于0.04公顷/人的武陵山区、雪峰山区、湘南山区、湘东山区和湘中、湘北丘岗区的丘岗山地,水土流失还在加剧。三是农业面源污染堪忧,尤其是土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四是耕地面积仍在减少。不少地方依然存在盲目开发、乱占、滥用耕地的现象,2007-2012年,湖南省耕地减少了101.61万亩。由于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者系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秘书长、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本文原载《中国乡村发现》杂志,略有修改)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邝奕轩

编辑:宋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1/29/359055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