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产业集群发展初探

来源:红网 作者:刘蓉 编辑:程赛 2015-01-19 11:36:41
时刻新闻
—分享—

  产业集群理论由学者麦克尔·波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立并提出,其涵义是: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波特提出由四种关键要素所形成的“钻石体系”理论[1],从竞争力角度对集群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集群不仅仅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成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内地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江浙与广东一带,特别是在江浙地区。由于中小企业集群在江浙的迅速发展,江浙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区域经济、产权制度、制度变迁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也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国内学者钱颖一运用“栖息地”(habitat)的概念来解释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他认为企业集群区是创业公司的“栖息地”,它至少包括七个方面的因素:①开放型的生产结构;②人才流动频繁,跳槽的情况常有发生;③法律环境较为宽松,使跳槽变得容易;④容许失败;⑤生活和工作观;⑥外国移民多;⑦美国的全国创业板股票交易系统(NASDAQ)市场。广东学者则更着重于从企业网络或者企业家网络的角度来研究集群,同时也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集群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产业集群,使得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日渐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按照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湖南紧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理应获得东部地区的知识和技术优势的辐射来加速发展湖南的经济。然而,近几年来湖南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这种思路并没有从根本上带动湖南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进行分析研究,为湖南产业集群战略提供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对于湖南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稳步加速推进湖南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实现湖南“四化两型”跨越式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一)湖南省产业集群基本情况
  
  近年来,湖南一直坚持实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使湖南省产业集群化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十二五”以来,全省规划的包括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浏阳花炮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37个产业集群规模企业达0.88万家,从业人员达206.2万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662亿元。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在引领带动湖南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省37个产业集群中,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26个,50—100亿元5个,20—50亿元6个。产业集群共容纳规模企业0.88万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0662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06.2万人。[2]
  
  (二)湖南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
  
  经过近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湖南许多行业中都已经和正在形成不同发育程度和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第一,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装备制造业已形成长沙工程机械制造、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长沙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衡阳高等级输变电装备制造等一批产业集群;冶金初步形成了以华菱钢铁集团的三个子公司湘钢、涟钢、衡管为龙头,分布在湘潭、娄底、衡阳三市的钢铁产业集群;石油化工形成了以巴陵石化、长岭石化为依托的岳阳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此外,浏阳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也初具雏形。
  
  第二,产业集群富有湖南地域特色。由于受历史文化和当地资源的影响,形成了一批乡土气息浓厚,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产业集群。如浏阳花炮、醴陵陶瓷、湘潭槟榔等。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拥有1024家花炮企业,从业人员40万,目前年销售收入达190余亿元,占全国花炮产量与出口量的7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花炮产业基地。醴陵陶瓷产业集群拥有陶瓷生产企业54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2家。2013年,醴陵陶瓷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24亿元。目前醴陵已成为集日用陶瓷、工业陶瓷、电力陶瓷三大类,拥有4000多个品种的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三是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已逐步形成。其中,以汨罗市、永兴县为代表,汨罗再生资源产业集群,有规模企业40余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2013年回收各种废旧物资70万吨,加工量25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永兴白银冶炼产业集群,有规模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3万多人,2013年,提炼白银达1800余吨,实现产值90亿元。
  
  在推动湖南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十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2002年初,湖南明确了信息产业、精品钢材、高档卷烟及食品、轻轨地铁、汽车、有色深加工、绿色空调、工程机械、石化、林纸一体化等“十五”工业化十大标志性工程,并将华菱钢铁集团、泰格林纸集团、长丰集团等31个在国内同行业中有一定规模、竞争力较强,市场前景大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列为标志性工程主体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使之成为体现湖南工业总体发展水平和形象的重要标志。随着“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的快速发展,相应地带动了当地配套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相关产业集聚。如广汽菲亚特、三菱、福田汽车等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在长沙市星沙镇20公里半径范围内,集聚了生产车身、车架、车厢、钢板弹簧等零部件企业100余家;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三大骨干企业周围半径30公里之内,聚集了132多家为其配套的企业;随着衡阳特变电工的发展,使衡阳市区范围聚集了生产变压器、互感器、电线电缆、高低压开关等成套设备的企业达49家。[3]
  
  二、我省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尽管湖南产业集群发展较快,但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较低,具有竞争优势且产业链较完整的产业集群少,龙头企业的本地配套程度不高等问题。
  
  第一,骨干企业数量少,单体规模小,对产业的带动力小。全国500强企业中,湖南工业企业只有7家,没有达到省平均数;列入国家统计的1848家大型企业中,湖南只有52家,仅占全国的2.8%;全省销售过200亿的特大型企业只有5家。
  
  第二,产业内配套性差,产业链条不完整。多数产业集群内产业结构不配套,缺乏横向整合,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众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从而影响了主导产品和规模企业的形成,影响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深度开发。本地现有的配套产品质量低,档次不高,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配套产业环节。一些优势产业的主要配件和关键技术还要依靠国外产品和外省产品。
  
  第三,缺乏创新意识,自主创新能力差。一方面通过国企改革,虽然很多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但部分国企尚未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产权交易不活跃,非国有资本难以参与国企改革;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依然面临着体制、机制的制约,发展环境未得到实际性的改善,创新动力难以激发。再次,我省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全省每年用于R&D的总投入约占GDP的0.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0.5个百分点,开发投入不足成为打造优势产业的关键瓶颈。
  
  三、湖南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选准需要突出扶持的产业。湖南发展产业集群不应该“求全、求多”,而应该要“专、精、特、新”,也就是说应该找准突出扶持产业,重点做好产业集群规划的实施,突出扶持发展专业特色园区和产业集聚带,引导同行业企业向各专业园区聚集,改变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园区内企业行业分布散、乱的局面,选择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较高、具有地方特色、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先进行分类指导,对单体规模不大,却表现出极高效率的产业集群提出针对性强的推进措施和政策,促进产业集群结构优化升级。
  
  (二)坚持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多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变革实践都无不证明,在经济危机面前,凡是善于迎难而上、依靠科技积极创新的国家和企业,都能很快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的活跃带来经济繁荣;而技术创新低迷,则往往成为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因此,创新是企业克服危机的重要出路。目前,我省产业集群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仍然存在着四大制约因素:自主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资源不足、创新支撑体系不强、创新产出能力较弱。不少集群由众多产品雷同、相互竞争的中小企业构成,资金、技术实力较薄弱,企业间相互模仿“搭便车”行为较为普遍,一些中小企业认同“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说法,有危机感却又显得无奈;虽然部分产业集群中存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但自身定位较低端,以及相当多民营企业家受传统观念束缚等原因,创新意识淡薄。诸多集群的中小企业资金有限,融资难又进一步加剧创新资金不足问题;相当多集群缺乏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缺乏实现产、学、研合作的信息咨询和其他配套服务,缺乏促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制,集群管理机构和中介机构推动自主创新的协调能力不强,相关技术服务机构如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培训服务机构等尚不完善。大部分集群中的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上技术水平低,开发能力弱,多数企业创新产出能力不强,自主创新产出少,质量不高,导致不少产业集群陷入“技术能力低——无创新或创新成果差——产品竞争力弱”的恶性循环。研究表明,集群的产业特征不同,影响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也有所不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创新环境和人力资源因素的影响更大,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创新资金投入因素的影响更大,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则与创新投入、产出、主体和环境等因素均存在紧密相关性,这说明不同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模式并不相同。对此,要推进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战略要点就是:一是加强对集群自主创新的分类指导。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是集群转型升级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应强化对地方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的考核。地方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加强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创新指导。对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应侧重完善与创新资金投入相关的政策措施;对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需要考虑实现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四类因素的均衡发展,而对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更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培养创新人才。二是培育集群自主创新的有效载体。从全省角度通盘考虑各类科技园区的功能,调整、整合、优化现有科技园区规划布局,使之符合提升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加快园区内以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配套发展金融、物流、孵化器等,不断增强科技园区集聚创新机构、激励和支持创新活动的功能。三是突出集群内不同规模企业的创新重点。集群内大型企业应侧重选择对整个产业集群结构改造起关键作用的技术,积极开展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模仿后再创新为重点的自主创新活动,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水平。中小企业应侧重发展专业化生产,依托集群共性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创新,特别是一些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关键共性技术,可多方协作攻关,不断提高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水平。四是加大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资支持。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加强对集群企业自主创新的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立促进集群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机制,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担保、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加大金融支持创新项目力度;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技术与资本的有机结合。五是引进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制定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促进产学研结合,共建高层次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或开展重大项目、关键项目的联合攻关,探索资金、技术或人员交流等多样化合作形式,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方式协同创新,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六是推动集群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快发展技术咨询、信息服务、法律、设计、技术评估等中介组织,提高集群创新的综合服务水平。对科技中介机构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应免征营业税,在一定数额以下免征企业所得税。七是发挥集群行业协会对创新的协调促进作用。明确行业协会的定位和功能,支持它发挥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管理、协调和促进能力。强化集群内知识产权保护,改进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机制,保护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加快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集群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加快集群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既是构建产业集群支持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集群企业分工协作关联度的主要抓手。应采取政府引导、行业牵头,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投资的方式,组建一批服务于产业集群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应重点建设好科技信息平台、公共测试平台、公共研发平台、科技创业孵化平台、技术培训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开发、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培育一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支持技术创新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企业建立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为产业集群提供技术服务。
  
  文/刘蓉(作者单位:湖南省社科联。本文转自2014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1]迈克·E·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2009—2013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省统计局。
  
  [3]2013年中国机械工业统计年鉴,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刘蓉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1/19/3579986.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