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朱汉民:舜文化与湖湘道统

来源:红网 作者:朱汉民 编辑:程赛 2015-01-17 10:24:34
时刻新闻
—分享—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论述儒家的特点时说,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确实,在儒家的经典系统中,无论是《五经》系列,还是《四书》系列,虞舜均有重要的地位,是这个最高的“道”统的传递人。孔子一直称道尧、舜、禹、周公之道,孟子将此发展为一个从尧舜到孔子的传道系列,奠定了道统学说的基础。经过唐代韩愈的《原道》,特别是经过朱熹《中庸章句序》的阐发,儒家道统论完全形成。儒家之道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圣圣相传”,传到了二程、朱熹。这个“道”的内核则是“允执厥中”。总之,舜在这个道统接受系别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舜文化具有浓厚的道统意义。
  
  具有道统意义的舜文化与湖湘有什么关系呢?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个阶段,从远古尧舜时代到中古汉唐时期。这个时期中原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而湖湘地区在政治上、文化上均是边缘地区,因而道统的授受完全是在中原地区,只是在后来逐渐对湖湘地区产生影响。
  
  具有道统意义的舜文化能够波及到湖南,最初是以“舜化南国”的形式对湖湘文化产生影响。舜作为中原地区的氏族部落首领,曾经征服南方氏族部落三苗。《尚书·虞书·舜典》曾记载舜“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虞舜通过偃兵修教、惇德怀远的战略,使南方的三苗心悦而诚服。关于舜化南国的故事,在许多先秦文献中有记载。如《韩非子·五蠹》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攻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由于虞舜注重修德,推行“耀德不观兵”的策略,以致《史记·五帝本纪》有“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之说。舜推崇德治,使得南方苗蛮民族心悦诚服,舜南巡苍梧而逝,能葬于苗蛮之地的九嶷山,应与舜化南国、惠及苗蛮的结果有关。此后,道统意义的舜文化渗透于楚文化中,从而影响了湖湘。自称蛮夷的楚人,就保持着对舜帝的尊重和对舜文化的景仰。这特别体现在著名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中。屈原的内心世界一直有很深的“重华情结”,当他面临楚王昏庸、小人暗算、颠沛流离的生命困局时,他唯一能够倾诉、表白的对象就是先圣舜帝。所以他在《离骚》中写道:“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冯心而历兹。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屈原在沅湘之地而向舜帝陈词,体现了舜的道统文化与沅湘地域文化的融合。正如杨义先生所说:“中原儒者已把尧、舜、汤、文、武视为圣王系列。因此《离骚》的‘重华情结’,应该看作是对中原文明的认同,一种跟沅湘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认同,它追求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融合。”[1]所以,汉唐以来的儒家士大夫赞扬屈原的坚贞品格和崇高道义,就包含着将虞舜与屈子相联系的道统意义,如柳宗元寓永州时所撰《吊屈原文》,他写道:“先生之不从世兮,惟道是就。”“穷与达固不渝兮,夫惟服道以守人。”[2]柳宗元强调屈子能够坚守道义而穷达不渝,是由于屈子的道义来源于舜帝的“明德”影响与道统关联。
  
  第二阶段,从两宋至晚清。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格局发生变化,主要表现是理学思潮兴起与文化重心南移,这一背景促进了湖湘士大夫对舜的道统文化的自觉承担。
  
  儒家道统说的完全成型是宋代,宋代理学家均表现出对从尧舜禹到孔孟道经的传承意识。而两宋时期的湖湘是理学兴起的重镇之一,理学开山周敦颐是湖南人,还有“当时为最盛”的胡氏父子、张栻的湖湘学派,另外还有许多著名理学家如朱熹、直德秀、魏了翁也在湖湘之地讲学。湖湘理学的道统意识强化了他们对虞舜的尊崇与认同,于此同时,湖湘之地以舜祠、舜陵为中心的舜文化又浸润、助长了湖湘理学家的道统意识,湖湘道统意识的强化与湖湘学派兴起有关。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奠基人,张栻则是湖湘学派及当时学界的一代宗师。张栻于乾道年间主持岳麓书院,将湖湘学派发展到鼎盛。作为湖湘学派的宗师,胡宏、张栻特别注意挖掘湖湘之地的道统、道学资源。周敦颐在北宋时期地位并不高,但是,胡宏、张栻竭力表彰其作为直接孔孟之学的道统传人,故而刊刻濂溪的著作、修建濂溪的祠堂,这样,使得这个历来被视为“荆蛮”的湖湘之地亦成为中华道统的核心区域。由于张栻的道统意识很强,并长期在湖湘之地发展理学,故而对列入道统谱系的舜特别关注,他利用春祭,亲自去永州舜陵主持祭舜活动。他亲撰《祭舜祠祝文》说:
  
  “惟斯民之所以生,斯世之所以立,系人伦之教是赖,而圣人,实人伦之至也。帝之盛德,冠冕万代,固岂下臣所敢赞述。苍梧之野,谓帝尝临。寅缘此邦,获奉庙祀。”[3]
  
  他对舜作为“人伦之至”的传道圣人表达了无限的崇敬,尤对其尝临苍梧之野作了特别强调。联系张栻在湖湘之地传道授业时,经常和湖湘弟子探讨舜帝之道的内涵,如他对“岳麓巨子”彭龟年论舜文化:“道外无物,物外无道。舜明于庶物则万理若,察一以贯之,卓然大中之域,非生知其能然乎?”[4]显然,张栻祭祀舜帝与他在湖湘倡扬道统直接相关。
  
  胡宏、张栻的道统意识影响了南宋时期的湖湘后学,宋理宗时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在湖南任地方官时,大力宏扬湖湘道统、理学。如他表彰周敦颐“上承孔孟之学,下启河洛之传”,是湖湘道统的重要传人。继而他又以胡氏一家、朱熹与张栻传道湖湘,肯定湖湘理学“学术源流之盛”的影响。同时,他将此道学追溯到舜帝,他继承朱熹以十六字心传为舜尧授受道统的思想,专门作有“心经”,提出“舜禹授受,十六有言。万世心学,此其渊源”。这样,舜文化就与周敦颐道统联系起来。又如南宋后期理学家、曾主任岳麓书院山长的欧阳守道,亦以道统意识表彰舜帝。他曾表达出对永州舜祠及所代表的道统文化的特别尊崇,他说:“想古风于寂寥,隔千载其一日,登高望远,九嶷、苍梧仿佛隐见,皆足以起人悠然之思,境契于心而道在耳目间矣。”[5]欧阳守道是在广东曲江作此文,可见九嶷的舜祠、舜陵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此地位又是与“道在耳目间”的道统意识是联系在一起的。
  
  以后,在湖湘的许多士大夫均受这种将湖湘舜文化与道统观念联系起来的思想影响。如明代黄表卿在其所撰《九疑山赋》中,就将舜帝来湖南与传道联系起来,他说:“古者得道,帝之有虞。浮湘江而泝潇浦,登疑岭而望苍梧。洒西江之泪兮,斑斑之文竹千亩,奏《南风》之琴兮,戛戛之古松数株。”他接下来特别强调原本属晋之北的舜文化在湖湘落户具有“立本”的重要文化意义,认为虞舜在湖湘留下的文化遗迹使得湖湘人士“有舜江则可枕可潄,有舜壇则可攀可跻”,[6]寓意着舜文化中道统意义的绵延。许多湖湘后学均表示了舜文化中的道统意义的传承,明代湖湘诗的文人李梦阳作《大舜赞》:“圣狂天渊,一念则兮。孟钦大孝,孔赞克君。袗衣鼓瑟,今如见之。我犹乡人,鸡鸣孳孳。”[7]李梦阳特别强调自己作为舜之“乡人”,对舜文化的传承。清代著名湖湘学人何绍基撰《舜陵》诗,将湖湘之地视为舜之道统的传授之地,他说:“衡山之阳帝攸宇,南面无为万方覩。九疑陵庙乃北乡,魂兮归来恋中土。……初致山祇效玉琯,遂使苗民格干羽。山国俗不隔时代,二三千载犹父祖。至今春秋肃祀享,尚盛遗风献歌舞。”[8]何绍基认为,虽然湖南之地有自己的风俗传统,但舜帝所代表的道德文化、道统精神,仍在湖湘大地扎下根来。
  
  (作者单位: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本文转自2014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1]杨义:《屈原诗学与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百家言》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60页。
  
  [2]柳宗元:《吊屈原文》,陶澍等:《洞庭湖志》卷十,岳麓书社2009年,第299页。
  
  [3]《南轩集》卷四十二,《祭舜祠祝文》。
  
  [4]《南轩集》卷三十一,《签彭子寿》。
  
  [5]《巽斋文集》卷十二,《送曲江侯清卿序》。
  
  [6]康熙:《御定历代赋汇》卷十九,《虞舜大典》(古文献卷下)岳麓书社2009年,第1672页。
  
  [7]《空洞集》卷六十,《虞舜大典》(古文献卷下),第1677页。
  
  [8]民国31年《宁远县志》卷二十二,《虞舜大典》(古文献卷下)第1734页。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朱汉民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5/01/17/357880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