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需要新动力。新动力何在,如何挖掘?这是很多关心我国经济发展的读者希望了解的问题。2014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不久,经济日报采访组带着这样的问题前往湖南。(1月14日《经济日报》)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新常态之下的经济发展如同一场艰苦卓绝的重大战役,只图眼前的利益,只看到现有发展成果?还是着眼于长远,从战略上谋定?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之后,地方经济发展原有动力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新旧动力交替过程中,如何从发展趋势和态势中发掘潜力力,汇聚动力,进行战略取势,战术谋事,强化多极点支撑,应该说湖南站得高,看得远,谋得深。
“一带一部”成为了湖南耳熟能详的发展大战略。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对湖南未来发展提出这个明确要求之后,湖南上下即可进行了战略调整和战略定位。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湖南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一有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二有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政策机遇,三有区域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的机遇,四有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机遇。但优势不等于胜势,如何把一带一部的优势激活?这需要湖南主政者的大手笔谋划。
细化长株潭、洞庭湖、大湘南和大湘西四大板块的区域定位,围绕区位交通优势,优化省内经济布局,将整个长株潭地区打造成为推动湖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增长极。这一战略谋划可谓是高瞻远瞩,精准到位,可以说既是一个“棋眼”,更是动力源泉。
长株潭北接长江经济带,可策动湘江流域现有产业一路向东通江达海,必将为湖南开放型经济释放新能量;南连广东珠江三角洲,承接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机遇,必将实现战略纵深。随着沪昆高铁的开通,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畅通,也将加大长株潭产业核心聚集区向东西两翼横向辐射力,这也是湖南实现区域发展的转机和动力。
既然湖南地处中部要冲,从交通区位优势上做文章也顺理成章。京广、沪昆过境湖南形成“十字”交汇枢纽,在互联互通的经济发展趋势下,交通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杠杆。顺着这个“金十字”从四个方向进行谋划定位,细化战略思路、优化产业布局,进而把高铁沿线地区打造成新的产业增长带。应该说这也是未来湖南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灿烂夜空,既有月亮的光华,也有星星的闪耀。在“一带一部”的大战略布局下,有了核心增长极的拉动,有了产业增长带的铺垫,还需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激活与串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多样性的发展,从发展动力角度而言,也需要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来助推。
由于湖南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大省,从发展实情而言,还属于一种追赶式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还存在诸多的发展短板。但如果才能够发展潜力而言,这也是湖南发展的后劲与优势。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是从产业、城乡发展,还是需求、民生、创新创业,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动力“泉眼”,如果放入了活水,如果统筹得当,发展的动力就会如泉水汩汩而流。
无论谋势,还是谋子,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行动,还是要真抓实干。从增长点,到增长极,再到增长带,湖南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清晰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向战略要动力,向实干要动力,只要7100万潇湘儿女奋发有为,小康湖南必将指日可待。
文/张先语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先语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