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社会事业发展对内需拉动影响力分析

来源:红网 作者:省统计局 编辑:程赛 2014-11-29 11:04:26
时刻新闻
—分享—

  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关联紧密。经济发展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物质基础,社会事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全面回顾近年来湖南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定量分析社会事业发展与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关系,把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以利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一、全省社会事业拉动内需的现状分析
  
  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通过促进消费需求中的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十六大以来,全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对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13年,全省专利申请量41336件,授权量24392件,分别为2002年的8.51倍和10.4倍。其中,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11938件,为2002年的11.8倍;发明专利授权量3613件,为2002年的22.87倍。二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13年,全省各类普通学校在校学生占全省人口比重为17.82%。基础教育得到巩固和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8%,比2002年提高19.4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2013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8.2%。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和技工学校已发展成为全省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中等技术人才。2013年,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技工学校等在内的高中阶段毕业生达59.41万人。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13年,每万人口中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在内的高校在校学生数达到210.6人。三是卫生事业取得新成就。2013年,每万人口拥有医疗床位数47.4张,拥有医生19.1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25.8张、7.2人。基层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2013年底,全省共有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0192个,村卫生室44929个;卫生技术人员2.6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89万人;全年接受诊疗人员达10356.13万人次。四是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2013年年末全省包括民间职业剧团在内的艺术表演团体22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2个,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纪念馆103个,“送戏下乡、演艺惠民”、“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文化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台13座,电视台15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2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40%,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11.52个和5.61个百分点。出版图书9771种、报纸87种、期刊247种。图书出版量2.8亿册,报纸出版量10.5亿份,期刊出版量1.3亿册。文化艺术生产创作繁荣,涌现出湘剧《谭嗣同》、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电影《辛亥革命》、湘版图书《大设计》等一大批舞台艺术、影视、出版精品。五是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突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13年年末全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96万人,其中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登记参保人数3381万人。社会保障范围日臻完善。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109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3.6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16.2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99.3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17.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46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731.2万人,增加37.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536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729.0万人(不含长沙),参合率98.98%。
  
  (二)社会事业发展在促进内需拉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社会事业发展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平台支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表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国民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但居民的消费倾向显然还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缺位,教育、医疗等过度市场化、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将导致居民对未来预期不明朗,从而降低当前消费意愿,减少即时消费,以备不虞之需。科学研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关系国计民生,在国民经济行业中属于非营利性服务业,是社会事业在国民经济行业中的主要体现。利用2004-2013年全省近十年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加值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以上述行业为代表的社会事业发展与居民消费需求扩张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高达0.9934,表明社会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扩张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出强劲的需求,最终推动居民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社会事业与居民消费增长弹性系数观察,2005年以来,全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现价增加值年均增长15.3%,居民消费需求现价年均增长13.8%,上述行业社会事业需求弹性系数为1.013,表明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居民消费升级、消费需求扩张提供了平台支持。从居民消费结构观察,2008年以来代表消费热点的家庭交通工具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成长型”消费项目持续升温,2013年已占到城镇居民全部消费性支出的35.1%,比2008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整体呈现下降,2013年为38.4%,比2005年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在社会事业发展平台支持作用下,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动力是不可比拟的,由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引发的新的消费需求同样是不可比拟的,内需将持续不断扩大。二是社会事业发展为适应扩大内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供了全新动力支持。消费需求的扩张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需要产业持续转型升级的支持。自主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期,创新经济增长动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尤为重要。而自主创新的基础源于人才、科技、体制机制成果等软实力。社会事业既是构成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近十多年来,全省创新体制机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培育了一大批各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科研成果和自有品牌,在一些高端领域和环节取得了关键技术,有力地推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社会事业发展在刺激消费需求扩张的同时,在扩大供给、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助推器的作用凸显。2013年,全省全社会共投入R&D经费327.03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1.33%,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省共有研发人员15.10万人。按投入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10.34万人年。得益于人才、科技的进步与投入,产业结构呈现不断上升。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989.27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占GDP比重由2002年5.9%上升到16.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3.2%,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2年的7.2%上升到13.1%。企业科技活动产出迅速扩大的同时,科技成果显著增加。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为17424件和10512件,发表科技论文3448篇,拥有注册商标8788件。科技活动产出和科技研究成果呈现良性互动,为扩大内需,实现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三是社会事业发展为促进内需拉动提供了稳定器和安全阀。合理的社会结构、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内需得以稳定扩大、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安全保证。社会事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社会事业发展,不但对于加快社会建设,调整社会结构,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培育内需的持续良性扩张,实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当前,全省人均GDP已超过5千美元,经济社会结构正处于调整期,地区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还比较大。不合理的社会差距将严重抑制内需的扩张,并进一步固化已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结构。多年来,全省坚持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建设,尤其在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发展上坚持底线思维,在着力培育中等收入消费群体上实施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措施。2013年,全省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超过3000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超过65%。21项3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各类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新增城镇就业80.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和纯农户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动态清零。城乡医疗、养老保险进一步扩面提标,连续9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城乡低保指导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实现社会保障托底;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稳步提高。城乡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避免了加剧两极分化。2010年以来,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逐渐缩小,由2009年的3.07:1持续缩小为2.80:1。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协调性得到改善,社会建设为扩大内需提供了稳定器和安全阀。同时,不同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具有周期性较弱的特点。因此,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持续扩大内需的蓄能池,也是支持扩大内需的持久平台。
  
  (三)社会事业相关行业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较大。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个行业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广泛的密切联系。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分析全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社会事业相关行业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以及其发展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结果表明:全省上述社会事业相关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低于各行业的社会平均水平;表明上述社会事业相关行业在经济中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整个经济的推动和影响力还有较大空间。同时,全省扩大内需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2013年全省城镇化率47.96%,比全国平均水平(53.73%)低了5.77个百分点。城镇人均消费消费性支出15887.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8022.6元)水平少2135.5元,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09.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6625.5元)水平少16元。内需扩张的空间对扩大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化资源布局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事业发展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潜力依然较大。
  
  二、社会事业发展在促进内需拉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民生不断得到改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态势不断增强,但社会事业发展整体实力还不强,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社会事业发展空间较大与财力支撑相对薄弱的矛盾。2013年湖南常住人口居全国第7位,但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居第15位,人均财力相对薄弱。教育方面,湖南生均教育投入与全国各地区比较,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国家尚未发布2013年全国各地区教育经费,此处以2012年数据加以说明。2012年湖南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4892.59元,全国排第26;普通初中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为8145.9元,全国排第17;普通高中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为6142.89元,全国排第26。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为7493.77元,全国排第16。普通高校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为13384.89元,全国排第18。医疗卫生方面,人均卫生资源占有量也存在一定的差距。2013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52人,全国排名第21,低于5.27人的全国平均水平;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4.69张,全国排17位,略高于4.55张的全国平均水平。受制于财力比较薄弱和人口较多,湖南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差距明显。2013年,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511.86元,全国排名第29,仅相当于支出水平最高的北京的39.2%。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湖南人均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差距同样比较明显。2013年,人均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935.55元,全国排名第20。二是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求与城乡社会事业现实差距较大的矛盾。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无论在人均收入还是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城乡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资源均存在较大差距。城区普通小学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比重为95.7%,高于乡村的75.6%达20.1个百分点。城区普通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和每百人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分别为788.02元和5.64台,高于农村的394.02元和3.24台;城区分别为乡村的2倍和1.74倍。城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为8.69张,农村为3.39张,城乡之比为2.56:1。2013年湖南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为119元,城市为271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仅相当于城市的43.9%。农村社会事业基础比较薄弱,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潜力的释放,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内需的扩大。三是社会事业领域不断拓展与社会事业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比较单一的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社会事业领域相应不断拓宽,这些新的需求正在逐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受体制限制,目前,全省社会事业提供的主体和方式还比较单一,社会资本进入难。以2012年教育经费构成情况为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部经费的78.39%,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占0.79%,社会捐赠经费占0.14%。近年来,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的出现、发展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同时,也对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进一步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社会事业建设提出了要求。
  
  三、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内需拉动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直接关乎民生,关系内需的持久拉动。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水平的制约,同时实现所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是不现实的。各级政府要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的同时,明确增加各类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顺序,重点在基本的、群众急需的、边际社会效益高的公共服务项目上加大投入,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支持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扩大有效需求。经济学原理和实证均表明:相比较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更高,消费潜力更大。2013年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78.9%,比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高出11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潜在的消费需求较大。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应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制度统筹衔接,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三)进一步放宽社会事业领域准入,创新社会事业持续发展。社会需求总是呈现多层次和多样性。各项社会事业都应当区分“基本”和“非基本”。对于“基本”的社会事业,要坚持公益,政府主导,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务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的社会事业则交给社会和市场,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需求,政府要履行监管责任。通过在社会事业所有领域,进一步放宽准入,鼓励社会力量投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乘数效应,形成多元参与、全面发展、公平竞争的格局,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活力。
  
  (本分析由湖南省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处发布,来源湖南省统计局官网湖南统计信息网。执笔:肖首雄,核稿:周颖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省统计局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11/29/3535650.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