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第十四届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公布,长沙县首次挺进全国十强,位列第9。从2004年的第65位,到去年的第13位,再到今年的第9位,十年磨一剑,长沙县这个中西部领头羊仅用十年时间便跨越56位,连续7年排名中西部第一,实现了高基数上的高增长,创造了“长沙县速度”。
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长沙县速度”,今年的1-9月全县财政总收入达154.5亿元,同比增长17.4%,全年预计财政收入将突破200亿元大关,GDP将突破千亿元,工业总产值将超2000亿元。这意味着,在经济新常态中,长沙县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依旧实现了经济飞跃,如今更一举踏入全国十强的门槛。
是什么造就了“长沙县速度”呢?透过本次发布的《报告》构建“县域统筹与统筹县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效机制的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这跟长沙县“三个共同”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在“三个共同”引擎的驱动下,长沙县探索出产业先行、城乡互哺、分类发展、绿色转型的发展高速路。
产业转型升级是长沙县模式的发展路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固然重要,实现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更为重要,长沙县保持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长沙县并不具备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所以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合理规划、创新升级、项目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布局园区经济,统筹工农比例,打造产业集群,“世界工程机械之都”、“中国汽车产业第六大板块”等产业构筑了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协调全面幸福发展是长沙县模式的发展目标,长沙县委书记杨懿文曾坦言,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发展成果,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长沙县的发展才找到了最终归宿,长沙县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幸福长沙县”。这里的幸福固然包含了经济水平和实力的发展,更有环境友好、宜居宜业、生活水平的飞速发展。为此,长沙县按照“南工北农”布局,用1%的土地产出了90%的社会财富,99%的土地等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施了教育、环保、文化医疗等一大批民生项目的推进,去年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85%,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的70%都投入到民生领域。
“三个共同”的理念指引下,长沙县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在外部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下,走出了一条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带动的跨越之路,以调结构转方式为后续动力的转型之路,以城乡协调共荣为标识的两型发展之路。
经济飞增、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生态优美,长沙县正走在践行“五位一体”发展的路径上,首次进入全国十强的荣誉是对过去发展的肯定,更是对美好将来的鞭策,数年来的连续进位、稳居“中西部第一”的模本证明了“长沙县速度”的后续动力,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里的一颗明珠,长沙县速度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
文/章琼锋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章琼锋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