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们需要更多的唐湘鹏式“霞客行”

来源:红网 作者:萧白 编辑:王小杨 2014-09-02 16:42:29
时刻新闻
—分享—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和乡村都面临着各种改造和拆迁,这些文化遗产面临灭失和消亡的风险,唐湘鹏认为,如果不加快抢救保存,将会成为历史的遗憾和子孙后代的文化之痛。他决定与时间赛跑,在它们消失之前,加紧搜集、抢拍照片、整理好全县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保存、传承下去。(9月2日红网)
  
  就如邵阳县督查办主任张雄强说的,“不理解他的人会觉得他傻”,一个65岁的退休老干部,没有享受儿孙承欢膝下在家中颐养天年幸福时光,其蹒跚拄拐的身影却常常出现在山野小道、田间地头,磨破的衣衫、废物利用改造后的手杖、满身汗水,也无怪乎村民给他起了个“讨米的”外号。但“理解他的人佩服他的坚持”,保护文化遗产,一个在他老伴眼中的“政府的事”,被唐老一肩扛起。若只是三分钟热度,那就根本不会深入接触这个问题;若只是不懂方法的盲目奔走呼告,则“刚极易折”,也许重担是扛起了,但也很快就会被各种压力压倒。唐老是有韧性的,他懂得方法,用游记、照片将这些古建筑、老事物记录下来,“一看二问三拍四笔记”,还学习使用相机、电脑,把他们编成书籍、资料,用这些形象的例子向人们展示这些文化遗产的美、提醒人们岁月变迁的无情、激发起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关注和行动。
  
  人们称唐老为当代“徐霞客”,而徐霞客大家自然是耳熟能详的,有学者说徐霞客精神的内核是爱国,但需明确的是,徐霞客爱国的概念区别于当时封建王朝传统理念中的“忠君爱国”,徐霞客的爱国爱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华夏大地,写下游记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他的游记是一份了解当时人文地理生物的重要资料,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唐老所做的,就是记录、保护现在那些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呼吁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停下匆匆的脚步,回望那些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各具特色的风俗人情、历史艺术文化价值丰富的人文遗产。从这一点上来说,唐老的行动的确是继承了“徐霞客精神”,以65岁高龄身体力行的翻山越岭,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村落,搜集整理那些快要被风化的文化,其行其心,无愧于他当代“徐霞客”的称号。
  
  但我更认为,徐霞客精神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爱美”,爱美就是爱那些美好的事物,珍惜那些宝贵的、优秀的文化遗产。这也正是唐老的“霞客行”应该唤起的一些思考:为什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改造和拆迁之后,这些古建筑,这些文化遗产是面临灭失和消亡,而不是重生与保护?是不是现代化进程就一定跟文化遗产保护冲突?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需看看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诸国的乡村小镇,临山而建,许多建筑都是百年前的,但文化风韵依旧,更遑论罗马、佛罗伦萨这些名头更响的旅游胜地。为什么在与时间的竞赛中,他们跑在了前面?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内心热爱着那些美好的传统事物,不舍得破坏,不舍得让他们被高楼大厦代替。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风土人情,我们要做的是予以保护、发展,去思考如何利用这一宝贵资源,而不是破坏、规整,盲目追求外在的现代化。正如唐老所说,“古民居是祖宗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文物,包含着数代人的思想情感,承载多少文化信息,展现出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是不可多得民俗旅游资源,也是老百姓思想文化的根,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如果所有乡镇都是统一的灰扑扑的两三层水泥楼,哪还有什么地方特色?哪还有什么风土人情?哪还有什么“美”呢?“徐霞客”们又何去何从?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又何处去寻呢?
  
  当代“徐霞客精神”的延续与发展,不是游山玩水般“说走就走的旅行”,正是要像唐老这样身体力行的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只有当全社会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只有当人人内心都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产生眷恋、欢喜的情感,人们才会真正将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到底,“徐霞客”精神才不会只是“游客精神”、“旅行精神”,才会得到延续和发展。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唐老式“霞客行”。
  
  文/萧白

来源:红网

作者:萧白

编辑:王小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09/02/345617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