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出猪肉市场“猪周期”的几点建议

来源:红网 作者:江跃龙 编辑:王小杨 2014-05-14 11:33:36
时刻新闻
—分享—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是指猪肉价格呈现出周期性的循环变化。“猪周期”轨迹一般为: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从而形成周而复始的变化现象。有关部门的研究显示: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是在2007年之后明显加剧,不仅周期由之前的4—5年缩短到3年左右,而且振幅加大,尤其是2011年,猪肉价格同比涨幅甚至高达70%。进入2014年,全国生猪价格反常地持续下滑趋势,让许多原本期待传统“好行情”的养殖户大跌眼镜,整个生猪养殖行业进入近年少有的寒冬。2014年价格反常下跌,使得这些年频繁经历“过山车”行情的养殖户们甚为忧虑,他们普遍认为一旦行情持续低迷,可能会在养殖户中引发“追涨杀跌”的散户心态,进而影响来年生猪供应,造成来年生猪价格报复性反弹,而这种局面对养殖户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
  
  本人认为,造成目前我国猪肉价格呈周期性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猪肉市场供需双方状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生产要素迅速向工业和城市聚集,并伴随城镇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猪肉需求量急剧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生猪养殖业发展速度缓慢,生猪的市场供应没有与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同步。
  
  第二,生猪生长周期长,市场不确定因素多。生猪生产具有周期长的特点。养殖户一般以当时市场价格为标准,测算未来预期收益。但由于猪肉市场供需双方力量对比变化迅速,往往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现象,致使猪肉市场价格波动加大。
  
  第三,生猪饲养规模程度低,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据2011年农业部对全国2000个养猪村的定点监测,专业规模养猪户占所有生猪饲养农户的比重只有22.74%,生猪饲养产业集中度偏低。由于散养户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预测能力,加之抵抗市场波动经济实力有限,只能随生猪价格的涨跌,盲目扩张或收缩饲养量,客观上又助推了猪肉市场价格波动。
  
  第四,养殖业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生猪重大疫情加剧了市场价格波动。2006年下半年以来,部分生猪主产地暴发猪蓝耳病疫情,除生猪直接死亡损失外,还导致患病母猪流产或死胎;2010年冬季到2011年春季,一些地区发生仔猪流行性腹泻,个别养殖场小猪死亡率高达50%。疾病导致生猪供应量减少,大大推动猪肉价格上涨。
  
  第五,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预警手段不到位,市场调控机制不得力。由于生猪生产经营单位分散,客观上存在着统计数据不准的问题,加之政府相关部门出于产业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等考虑,生猪主产经营预警机制不及时,政府调控市场力度不够,政府没有发挥好在市场调节中“有形之手”的作用。
  
  猪肉价格事关市民的“菜篮子”,养殖户的“钱袋子”事情,如何走出猪肉市场“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猪周期”怪圈,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一是转变养殖生产方式,提高规模化程度。通过各种扶持、鼓励措施,发展生猪的规模化生产,增强养猪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散户饲养的组织化程度。
  
  二是建立预警监测机制,不断探索和掌握“猪周期”变化规律。根据猪粮比价、盈亏平衡点、生猪疫病发病率等指标数值变化设置预警等级。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饲养户合理安排。
  
  三是完善政府财政补贴、市场调控政策,提高生猪饲养户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制定长期合理的补贴政策,能繁母猪补贴要实行常态化,落实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生猪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构建政府支持生猪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生猪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生产经营者抗拒自然灾害能力。要加强对生猪疫病的基础免疫工作,提高疫苗免疫覆盖率;推进对生猪饲养中疾病传播监测工作,避免疫情对生猪生产和价格造成重大波动。
  
  五是发展肉类产品加工等产业,完善生猪产业链建设。完善生产者与流通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经济合同关系。鼓励屠宰企业发展生猪养殖、收购、加工、配送、连锁零售,推进产供销一体化运营。积极探索建立生猪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多”“空”机制,尽可能规避市场风险。
  
  (作者系木林管理顾问工作室执行总裁、长沙市政协委员、高级经济师)

来源:红网

作者:江跃龙

编辑:王小杨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05/14/3349343.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