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品读两会丨执一盏灯,拂去煌煌千年的蒙尘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夏熊飞 2017-03-06 16:21:15
时刻新闻
—分享—

  2017年全国两会“品读”系列专栏之二

  一页书卷,两重时光交叠。

  被李白醉过的眼睛茫然四顾,所见皆是长安风情。那一阙曾刻在亭楼的苦闷与失意,仿佛仍带着当夜的雨打风吹,透过千年,扑湿了衣襟。

  无需拉开太长的视野,一本书、一幅画,甚至一句传唱的俗语,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煌煌千年的灿烂与底蕴。

  她久久存在于每一个国人的肌理下、血脉里,只需默诵,便能拾起。

  这就是传统文化摄人心魄的魅力。就像只需一片粽叶、一支茱萸,便能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捂热心头的血,凭借着一个储满文化传统的容器,我们便能在其中回顾那些早已消散在不回头的光阴洪水里的故事。

  然而千年的时光毕竟太过久远,她也曾无奈蒙尘,为世人所未见。自近代以来,历经抗争、变法、革命的中国,把存亡系于西方文明,民主、科学一时洛阳纸贵,传统文化成了糟粕,被打击得七零八落。随着新中国的发展,呼啸而来的现代思维,又裹挟着日益扩张的物化,以及多种价值观,冲击着固有的认知模式与格局。整个社会被抛入千年未曾有过的时代剧变之中。

  浮躁、喧嚣、迷茫,成了彼时的时代写照。即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面对传统,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感,面对世界,又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困。传统文化之蒙尘,仿佛已无法照亮国人的未来。

  古人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此时拂去煌煌千年的蒙尘,便是在迷茫、虚无的喧嚣里对自我根源与精神家园的追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她从来不曾被忘记,只是国家存亡与物质需求凸显的年代,被暂时旁落了而已。

  如今,当诸如汉字听写、成语大会,以及“展现诗词之美、分享诗词之趣”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试图捕捉传统文化基因的节目,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我们知道,传统文化崛起的契机,已经到来。

  中国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那么借此契机,让古诗词燃起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便成了理所当然的路径。今年的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提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体系。住湘全国政协委员黄志安也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传统文化人才的培养,助力传统文化复兴。

  除了诗词,各地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复兴传统文化。例如湖南省株洲市金轮侨学校的“百井剪纸”进校园,便挽救了濒临失传的剪纸艺术。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学校开发了剪纸课程,成立了剪纸社团,每年举办剪纸艺术节,目前,全校已形成“人人有剪刀,个个会剪纸”的局面。除了剪纸,株洲一些学校的老师们还懂得国学吟诵、客家山歌、醴陵民歌、花鼓、舞龙灯各种传统技艺。如今,蒙学经典“三百千”、诗经、孝经、格律诗、韵文……滋养过一代代先贤的经典诗词文赋,正在学校里吟诵传唱。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复兴传统文化,正如一些代表委员所说,并非仅从史料里抽取一些文化教条,而是要随时事情境之变化汲取优秀文化与传统智慧,涵养化育当下。

  就如中华文化代表之一的陶瓷文化,对她的继承和发展,就需要在当今的环境下作出应时的改变,醴陵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小玲表示,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其中,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作“扁豆双禽瓶”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醴陵陶瓷在对传统的继承中,发展成为拥有日用瓷、炻瓷、釉下五彩艺术瓷、电瓷灯等门类齐全的陶瓷大产区,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便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它当是流动的,“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它当是实践的,源于民众之日用伦常,因“百姓日用”而生机勃勃,传承中包含着创制,乃至久远。

  传统的箭,说到底是射向未来的。拂去传统文化的蒙尘,是为了可以更笃定地、向着更开阔的天地奔涌而去。因而纵使文化寻根这条路漫漫修远,我们要做的,就是执一盏灯,溯流而上。

  文/雁丘

  【“品读”专栏2017年第17期(总第71期)】

  相关阅读:

  品读两会丨于喧闹的三月,赴一场春的盛会

来源:红网

作者:雁丘

编辑:夏熊飞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7/03/06/4230119.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